聚焦中国多元教育 深耕教育未来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用你的发现引领学生阅读
智慧教育之窗
2020-03-04
www.jyzc.com

我相信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愿景:讲一篇,学生就能读懂三篇,所谓“举一反三”;教一种读书法,学生就能领悟到十种读书法,所谓“闻一知十”。学生如能由此知彼、善于类推,教师就能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脱离出来。

然而这样的愿景总是迟迟难以实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是肯定的,这就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能没太注意教会学生自我读书——教师总以为自己讲明白了,学生就学会了。其实不然。我们需要用一篇一篇的课文作为例子,细致地教,甚至是手把手地教,让教材确实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让学生确实从这个例子中获得经验和方法。读整本书也是如此,要带着学生一起读、一起思、一起考问、一起总结,既是相伴,也作良师。换一句话说,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读书上,下一番苦功夫。如此,那个美好的愿景或许就能实现。

其实这些道理,叶圣陶很早就说过。1978年3月,叶圣陶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说,“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法。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呢?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吗?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然而叶圣陶在40年前描绘的语文教学蓝图,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实现,这其间的教学得失值得我们深长思之。

今天这个时代,相较于叶圣陶那个时代,读书量和信息量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但下功夫钻研读书法,下功夫钻研例子的作用,可能并没有很好地跟上形势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这就显得我们的教学有些脱节,有些被动,甚至劳而无功。看来,在引导学生读书的问题上,的确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了,这不仅仅是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和语文教学规律的深切呼唤。下面我以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读书。

《一滴水经过丽江》原发《课堂内外》“行走族”栏目,教材编者将其收入到“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游记”作品,那么什么是游记?这个概念需要明确,这是第一个教学内容。

这篇文章别具一格,它巧妙地以一滴水作为切入点,这一滴水既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也是丽江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风貌的见证者。这一滴水从冰雪融化开始,走过丽江坝,过草甸,落入落水洞,从黑龙潭醒来,顺着玉河来到四方街。这一滴水从水车上滴落,从中河进入四方街:它先是来到一些店铺,然后深入丽江人的庭院,它目睹了丽江人的惬意生活。最后它又回到水流中,流出古城,汇入金沙江。毫无疑问,对文章行踪的梳理,了解丽江古城的变迁和风土人情,感受丽江人民的幸福生活,体验作者对丽江的深厚感情,这是我们阅读的重点,这是第二个教学内容。

需要提醒的是,这样的构思颇值得玩味。文章以小见大,举重若轻,轻盈空灵。讨论这个构思应该是第三个教学内容。这个内容既跟阅读相关,也跟写作相关,所以这节课有读写结合的内容。

阿来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家,也是一个实力派作家,还是一个藏族作家,他曾经以《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又以《蘑菇圈》获得郁达夫中篇小说奖。他的文字精美,表达流畅,字里行间跃动着作家的情感深流。这些特点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十分突出,这应该成为第四个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就该明白,要引导学生自读好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下一番功夫钻研课文,要力争在课文中多有“发现”。只有这样,你才好圈定教学内容。

本篇散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就应该在教师组织下由学生自学,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指导即可。这就需要做好设计,既不能放羊不管,也不能一点点地喂饭。基于上述原则,我认为教师要注意做好以下设计工作:

引导学生画出一滴水的行踪,梳理文章描写的内容,深情朗读相关段落,感受作者对丽江的深厚感情,这是本次授课的重点;鉴赏本篇散文巧妙的构思,学习这种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写法,这是本次授课的难点;明确本篇散文的属性,即游记散文,讨论游记散文的特点。结合本文的构思,进一步讨论游记散文的创新写法,这应是本次授课的一个亮点,这是基于这篇文章的特点决定的。

本篇散文的教学,既可安排小组讨论,也可安排独立阅读,但演排是一定要有的。就是请几个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出一滴水的行踪图,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改改、读读、讲讲、写写,我相信这样就能很好地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任务,而且能举一反三,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这提醒我们,引导学生读书,要注意把学生带到“读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读、学会写、学会思。(作者:何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