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催生大学异地办学
中国高校异地办学的历史,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异地办学的需求,通常不是源于大学自身,而是来自于地方政府。与新建一所高校相比,地方政府通过“筑巢引凤”的方式,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学落地办学,可以利用名校已经形成的品牌和资源等优势,实现当地高等教育跨跃式发展。
目前已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深圳大学城始建于2001年,其历史背景是:深圳市认为,靠自身的力量办成一所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难度很大且时间周期较长,而引进名校办学,可以直接借助校方的品牌、硕博士学位授予权资源,以及成熟的办学经验与师资,起点高,见效快。为此,深圳市政府引进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深圳研究生院(以下简称“哈工大深圳校区”),开创了三所著名大学在深圳的办学历程。
纵观中国大学异地办学三十多年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大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虽然问题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未能将引进来的大学当做“自生儿子”对待,作为 “上门女婿”的异地办学高校与市属高校在政策支持及经费资源投入方面与“儿子”差距较大。
截止目前,中国名校异地办学最成功的大学可谓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何同为地方政府引进来的“女婿”—哈工大深圳校区历经十八年发展,能够克服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异地办学逆袭成功?个中原由值得思考和借鉴。
名校+名城+名师,成就哈工大深圳校区
2019年8月2日,《深圳商报》报道了哈工大在深圳办学取得的显著成效,标题用“名校+名城”激发磁石效应, 哈工大(深圳)实现“1+1>2”。“又是哈工大(深圳)!今年广东省高考录取线一放榜,哈工大(深圳)凭借622分的投档线,再度成为本科批次理科投档线最高的广东高校。从2016年首次本科招生开始,哈工大深圳校区就一直备受考生青睐,2017至2019年更是实现了省内高校理科投档线的‘三连冠’。分数线是一所高校办学成绩、影响力、口碑的综合体现”。
“名校,名城,还有名师”,“三名效应”让哈工大深圳校区成为中国名校异地办学成功的典范。“哈工大深圳校区传承了哈工大百年工科强校‘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基因’,又吸收了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创新与活力”。“名校+名城”的化学反应让年轻的哈工大深圳校区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成为深圳乃至广东高等教育的“标杆”之一。有名校,有名城,必不可少的是名师。在哈工大深圳校区看来,“三名效应”交相辉映,彼此成就。以立德树人为“舵”,以潜心教学为“风”,以科研成果为“帆”,高水平的师资助力哈工大(深圳)勇立潮头。
名城名校聚名师:大师+团队提供人才支撑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名片”、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大湾区快速崛起的龙头,无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世界最为著名的城市之一。哈工大,中国“工程师的摇篮”、“C9”联盟高校、“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全国著名、享有较高国际声望的重点大学。名城的吸引力和名校的声望无疑使哈工大深圳校区快速汇聚名师成为现实。由于事业平台感召、优惠政策吸引、引进措施得力、服务人才到位,哈工大深圳校区快速形成了以“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青等优秀人才为主体的“大师+团队”格局。现有300多名全职专任教师中有78人次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54人次入选地方级人才计划,8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90%为国家及深圳市政府认定的各级别高层次人才,这些无疑为成就今天的哈工大深圳校区提供了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
三名效应汇英才:本科录取分数线节节攀升
名城+名校+名师形成的“三名效应”,迅速转化成哈工大深圳校区的招生优势,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学子英才慕名报考,迅速成为优秀考生向往的教育高地,本科招生录取分数线连年节节攀升。哈工大深圳校区自201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后,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位居广东省榜首,而且直逼“华东五校”(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在各省市区招生质量节节攀升的“一匹黑马”。
——2016年,哈工大深圳校区依托校本部招生代码,面向12个省招生录取了376人,其中11个省的理科录取投档线超过一本线80分,8个省的理科录取投档线超过一本线100分;
——2017年,哈工大深圳校区依托校本部招生代码,面向16个省招生录取了558人,理科录取投档线在9个省超一本线120分,3个省超150分;
——2018年,哈工大深圳校区首次以单独招生代码(18213),面向全国18个省招生,共录取本科生760名,其中在广东省招生人数为157人,614分的录取线比广东省理科高分优先投档线500分超出114分。
——2019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19年本科批次高分优先投档线上投档情况,其中,哈工大深圳校区以622分的录取线比广东省理科高分优先投档线495分高出127分。2019年,哈工大深圳校区在广东省投放招生计划185人,实际录取191人。广东省内高校理科投档线排名前三为:哈工大深圳校区622分, 中山大学595分,华南理工大学592分。
异地办学结硕果:“8个名企抢一个硕士毕业生”
2003年12月,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首届124名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论文被哈工大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定为高质量论文。
截至目前,哈工大深圳校区已累计培养了17届130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珠三角、京津沪等地区就业,留深率达52%;毕业生中77%就职于华为、腾讯、百度、新浪、阿里巴巴、IBM、深圳证券交易所等知名企业,30%以上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10%选择继续深造及出国工作。
《光明日报》曾以“8个企业抢一个毕业生”为题在首版报道了哈工大深圳校区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现象。哈工大深圳校区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历届毕业生创办企业达52家,其中92%为创新型企业或研究院,涌现出了包括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在内的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高产值公司、新三板上市公司与“独角兽”公司。
上门“女婿”身份:制约哈工大深圳校区快速发展
回顾哈工大深圳办学的历程,哈工大人能在异地办学的艰难探索中趟出一条路来,有奋斗的艰辛,也有成功的启示。其遭遇的痛点、不懈的追求,无疑给名校异地办学和深圳乃至其他城市实施“筑巢引凤”高教战略以启发。
哈工大深圳校区自2002年初创办以来,被深圳市有关部门列为自筹经费事业单位,而将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市属高校列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作为“女婿”,长期受自筹经费事业单位性质的困扰,无论是在办学政策及经费投入,还是教师待遇等方面都与市属高校的“儿子”差距较大,严重制约了事业快速发展。用时任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金广君教授的话讲:“哈工大在深圳办学的前十几年十分艰难,可以说主要任务不是办学,而是不断向深圳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教师争取解决享受与市属高校教师同等的‘国民待遇’问题,十几年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呀”!
清华、北大、哈工大三校深圳研究生院(以下简称“大学城三校”)在创建初期都曾经发生过因为教师待遇与市属高校差距较大,导致部分骨干教师流失的问题。为此,大学城三校经过十几年与深圳市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引起了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促成了《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深圳大学城的若干意见》(深发〔2009〕13号)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三所研究生院机构编制和办学投入办法》(深府〔2009〕206号)两份文件(以下简称“两份文件”)出台。“两份文件”解决了大学城三校已入深圳事业编人员享受市属高校同等人才政策、同等住房待遇和同等基本养老待遇等问题。
近几年,深圳市又相继出台了绩效工资补贴、住房维修基金和物业管理费补贴及慰问金、绩效工资等惠及政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含在编退休人员)的政策,但这些政策却未能延续“两份文件”精神,导致大学城三校在编退休人员没有与市属高校享受同等待遇,而且不同等待遇的差距正逐步拉大。
异地办学出路:自身执着努力+校地协力支持
哈工大深圳校区即使在深圳办学初期未能获得市属高校同等办学政策及经费投入支持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教育初心。凭着哈工大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执着努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办学艰难,筚路蓝缕历经十八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不仅成为深圳市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张闪亮“明片”,同时,还成为中国著名高校异地办学成功的典范。确切地说,凭哈工大人自身的执着努力、不断争取,对异地办学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深圳市能将哈工大深圳校区作为自己的学校来支持和投入,可以预见在未来5年,其招收本科生的录取分数线将与”华东五校“一较高下。
为了支持哈工大深圳招收本科生,2017年10月26日,深圳市编办发文明确,在教育部批准哈工大深圳校区开始招收本科生后,纳入市属高校序列管理,按照市属高校生均拨款标准支持办学,享受市属高校同等待遇。实际上,除了生均拨款外,还存在引进人才专项经费、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科研(启动)项目配套专项经费、校园基本建设专项经费等未能与市属高校一视同仁对待。尤其是现有办学用地及校园建筑面积过小,发展空间严重受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以及已入深圳事业编的教师与市属高校同类人员退休待遇差异较大,依计划经济观念制定的政策带来的不平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市政府的这句口号,体现了深圳的包容与接纳,以及公平的发展与竞争环境。希望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市,最有条件发挥兼容并包的“基因”优势,在高校异地办学的观念和政策方面,秉承“来了就是深圳的大学”的理念,为所有在深圳的高校提供“搭台唱戏”与同台竞技的政策支持。
市校双方共同思考:面对大学异地办学的突出问题
国家教育部网站2019年2月公布的《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4101号提案答复的函》明确指出,教育部对高校异地办学一直持不鼓励、不支持的基本政策,原则上也不审批设立新的高校异地校区。
事实上,历经三十多年发展,被地方政府争抢的大学异地办学校区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高校的多部委、多部门管理的现状决定了异地办学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一定制约。
二是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在对大学的认知上存在差异,尤其是遇到主要领导更迭难以避免,如只将引进高校办学当做“政绩工程”不可避免会出现政策不连续、学校发展受困扰的局面。
三是异地办学大学与市属高校存在一定的办学资源以及生源方面的竞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引进”与“自办”之争。如深圳市属高校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数次在“两会”提案及新闻媒体上发出“名校是引不进来的,还是要举全市之力办好自己的大学”之类的呼声,这种持续排外的情绪化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观念和决策。
四是合作大学的主要领导从思想观念上,没有真正将异地办学的校区从战略上纳入与学校统一规划、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政策及资源支持的范畴。
争取市校支持“提质增效”:大学异地办学的最佳出路
目前,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角度,原则上已不再审批设立新的大学异地办学校区,实际上已对大学异地办学“叫停”了。如何化解困境,将已获批的大学异地办学校区“提质增效”,应作为市校合作双方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此,笔者提出如下浅见:
首先,作为地方政府,在对待引进大学和市属高校认知上,应放弃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儿子”和“女婿”之别,在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上一视同仁,让“儿子”和“女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发展。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所有部属大学,都是国家部委直管的大学,无论是在北京、哈尔滨、广州,不仅没有哪一个城市视其为外来的大学,而且都高度重视,厚爱有加,全力支持,视为本省、市的“名片”和骄傲。可以说,合作办学的名校扎根地方办学,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培养人才,既为地方所有,也为地方所用,理应按市属高校一视同仁对待和支持。
二是大学主要领导对异地办学校区从思想观念上应形成共识,全力支持和重视,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进行科学定位与建设,真正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政策支持;
三是教师是办大学的核心要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作为地方政府和合作大学在人才政策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应共同纳入支持范围。
结束语: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它不仅为社会输送人才,还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往往因为认识大学而了解城市。可以说,一个城市拥有了大学就等于拥有了可以持续发展的人才库,但地方政府无论是自己办大学,还是引进大学,既要考虑到城市的自身实力、需求,还要考虑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规划,以及“补短板”的需要,更要对引进来的大学和自己办的高校,同样作为“儿子”支持和平等对待!。
作者:赵同胤,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助理兼组织人事处处长,四川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任深圳市人才研究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教育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