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多元教育 深耕教育未来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锚定新方位 展现新作为——对话温州大学党委书记谢树华
智慧教育之窗
2020-09-23
www.jyzc.com

不久前,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了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温州大学首次跻身该榜单,全球排名居801-1000区间段,全国排名居51-75区间段,浙江省内列第3位。这标志着,温州大学教育实力和科研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2009233055.jpg

作为浙南闽北赣东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温州大学以师范立身、以改革兴校,现已发展成为区域创新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产业迭代繁荣的创新源、经济文化发展的智力源。去年以来,温州大学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日,记者采访了温州大学党委书记谢树华。

记者:谢书记您好!纵观您的履历,发现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教育领域工作,尤其跟温州大学颇有渊源,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谢树华:我与温州大学有着不解之缘。去年年初,我重新回到温州大学工作,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40年前,16岁的我从温州中学毕业后,就投入到温大的怀抱求学问是了。回顾这 40年,我发现每逢数字有“9”的年份,就与温大有缘。1979年,我来温大读书,温大打下了我人生的底色;1989年,我到温大任教,温大夯实了我事业的基础。1999年,我进了学校领导班子,温大开启了我的从政生涯。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我调离温大并先后担任市教育局局长、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协副主席,在这十多年时间里,我始终心系温大,为温大的每一次进步鼓与呼。2019年,我再次回到温州大学,成就了我重回教育系统工作的梦想。

说陌生,是因为我离开温大的这十几年,在陈艾华、陈福生、林娟娟几任党委书记的带领下,学校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现在的温大早已脱胎换骨、今非昔比了;是因为我离开温大的这十几年,高等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全新的职能;是因为我离开温大的这十几年,党和政府、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知识和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推进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正逢其时。

记者:您到了温州大学以后,进一步明确了温州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对此,您是怎样考虑的?

谢树华:定位决定方向。准确的办学定位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去年年初,我和赵敏校长与学校班子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温州大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从办学历史看,温州大学具有深厚的办学底蕴。温州大学由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历经“七校融合、两校合并”,办学源头可追溯到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学校于1956年就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在是浙江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从现有实力看,温州大学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无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学校多个重要办学指标均列全国非博士点高校第1位或第2位。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大学不仅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而且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多年办学过程中,我们一共孕育了“四个小孩”:3所本科院校和1所境外分校。我们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举办了温州肯恩大学;与民资合作创办了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并于2016年转设为温州商学院;全资举办的独立学院瓯江学院近期将转设为公办温州理工学院;率全国高校之先在意大利设立了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像这样既有公办又有民办,既有“引进来”又有“走出去”的办学贡献,在浙江省高校中是唯一的,在全国高校中也是少见的。

从所处方位看,在浙南闽北赣东3000万人口、10万平方公里、13所本科院校的区域里,温州大学作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定位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既是温州大学的责任使然,也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谋篇布局的现实需要。高水平建设温州大学,能够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起到有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记者:地方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地方大学,温州大学是如何看待人才培养质量的?

谢树华:高校质量看学生。我们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最首要的任务。进入新时代以来,立德树人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到“高校的立身之本”再到“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其内涵更加深刻、使命更加重大。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将其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共同行动准则。特别是今年我们招生录取一段率大幅提升,生源质量更好了,也意味着我们的培养要求更高、育人责任更重了。一要回归育人初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不能丢,必须将其作为我们思考和谋划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要树立正确观念。学校管理,首先是教育思想管理,其次才是行政管理。育人工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质量观。我一直提倡16字的育人质量观,即“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培养他们终身受益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三要注重通识教育。我们常说“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文求善”,真正成功的科学家、工程师、律师、艺术家,一定是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体”。学校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温州特点和温大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四要落实育人举措。教师是育人的“中坚力量”,思政是育人的“关键课程”,课堂是育人的“主要渠道”,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必须一体推进,以高标准的育人举措促成高质量的育人成效。

记者:学科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步入了省重点高校行列之后,接下来将如何创新推动学校学科建设?

谢树华:高校特色看学科。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作为学校最关键的资源。学科建设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人才队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学科建设离不开人才,人才建设同样离不开学科。一是学科建设要注重结构布局。一个学校的学科怎么建?必须要建立并完善符合办学定位和发展理念的学科体系,力创高峰学科、打造高原学科、夯实基础骨干特色学科,坚持有选择的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人才和学科必须紧密结合。学科是一棵有生命的树木。如何使学科这棵树能够根深叶茂?这就需要围绕学科集聚人才,不能脱离学科盲目引进。“再漂亮的枫叶也长不到榕树上”。三是人才引育要重视团队建设。在大力引育人才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团队建设,推动“钓鱼式个体”向“捕鱼式团队”转型。钓鱼钓的是小鱼,捕鱼才能捕到大鱼。钓鱼是个体行为,捕鱼才是现代生产。钓鱼者是“孤舟蓑笠翁”,捕鱼团队是“众人划桨开大船”。在温州大学,就有许多集体作战的人才团队,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有发展潜力。

记者:地方大学在抓好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更应凸显服务地方的职能。温州大学立足温州,将如何引领为地方服务,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谢树华:高校地位看贡献。我们始终把“服务社会”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担当。做好服务社会工作,不仅是大学职责所在,也是自身发展所需,更是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地位的必由之路。一是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温州大学“姓温”,温州大学是温州人民的“子弟兵”,温州人民就是温大的“衣食父母”。作为地方高校,我们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二是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尤其是要积极主动融入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健康先行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瓯江实验室”等重要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与温州“5+5”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对接,发挥我们在生态治理、激光光电、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电子电气、鞋革服装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加强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结合,做到既能“服务产业”,又能“引领产业”。三是打造服务社会的载体。前期,温州大学积极行动,探索建立了9个新型校地研究院,取得了显著成效。接下来,我们要求每个学院要建立“1+1”机制,即建设1个能够展示学院特色和实力的平台,开展1个具有影响力的服务社会项目,更大力度推动服务社会工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温州大学全体师生将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全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努力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彰显担当,展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