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多元教育 深耕教育未来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风华正茂而立年 扬帆破浪启新航——东莞理工学院3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拉开帷幕
智慧教育之窗
2021-04-23
www.jyzc.com

2022年,东莞理工学院将迎来而立之年。4月21日上午,东莞理工学院庆祝建校29周年暨3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学校松山湖校区举行。启动仪式上,发布了校庆公告(第一号),校庆专题网站正式上线;领导嘉宾、师生校友与媒体一起回顾了东莞理工学院发展历程,全球各地的校友点亮地图,向母校报到。学校领导、师生代表、校友代表登台触摸屏幕手印,3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202104233095.jpg

省市有关领导、全体校领导、各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师生代表、校友代表及多家媒体共同见证了启动仪式。

东莞理工学院30周年校庆以“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弘扬莞工精神、凝聚莞工力量,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为主题,将举行建校30周年庆典大会,举办高端学术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校友活动、文艺演出等多项活动,展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开创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新局面的良好精神风貌。

东莞理工学院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正式成立,2022年4月将迎来30周年华诞。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学校作为东莞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近三十年来深深植根于莞邑大地,紧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扎扎实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近几年来,学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树“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价值追求,坚定“知行合一、立德树人”办学理念,确立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以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力争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619168546116568.jpg

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首

学校办学层次和发展空间实现较大幅度的跃升。2018年5月,学校被确定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机械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办学层次实现提升。2018年10月成立国际联合研究生院,2019年7月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为学校新一轮快速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和新空间。

近几年来,学校累计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近80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评选相继实现零的突破。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招收博士后近100人。

根据中国校友会公布的数据,学校2021年综合排名是149位,比2015年的406位提升了257位;在理工类高校中排名为68位,比2015年的145位提升了77位;2019年以来,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首,创造地方高校超常规发展的“莞工速度”。

11万多名校友贡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建设有9个现代产业学院并成为全国新工科建设示范项目,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工科建设发展的新路子,并因此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为教育部选定的唯一的地方院校代表,与北京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高校一道作交流发言;在2021年度新文科建设高峰论坛上,分享了新文科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学校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11万多人,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留省率位居省内高校第一,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以上。

2020年9月,工程科学(Engineering)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第三次登上“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位居全国第99名、广东第6名。

学校与英、美、加、澳、法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成立广东省首个粤台联合培养项目粤台产业科技学院,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法联合学院。国际学院成立以来,累计招收来自37个国家的322名留学生。派出国内访问学者70名和国外访问学者72名,国外访学地点涵盖11个国家、50所国际一流学校。

积极构建服务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学校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专业群。现有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环境工程等6个广东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3个学科纳入省教育厅“特色高校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建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8个,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27项,科研经费累计达18亿元。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研发系列重要装置,2021年1月26日,由学校主导投入,与中国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的多物理谱仪(东莞理工谱仪)成功出束。由学校校长马宏伟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 ”重点专项项目“ 城市大规模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系统研发 ”获科技部立项,这是东莞市单位首次作为牵头单位获批的国家重点专项。组建20多个高水平学科科研团队。牵头组建东莞市先进光子技术研究院,积极参与材料科学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着力建设科技创新研究院,成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等。质量与品牌发展研究中心(2018年)、城市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相继获批晋级为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8项,申请专利3962件、授权专利884件。面向社会开展专业培训8万多人次。孵化企业52家、在孵企业31家。选派6批次42名青年博士到市直机关和镇街挂职,遴选3批51支科技产业创新服务小分队(专员),“自带干粮”精准服务东莞市22个专业镇(园区)、1300多家企业。完成东莞市财政资助“机器换人”项目核查企业2177家、资助金额10.6亿元,深度服务市级“倍增计划”企业101家。与横沥镇共建3D打印公共服务中心和模具检测技术中心,形成全国校地协同创新“横沥经验”,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李长平教授等完成的发明专利《一种硫化氢气体吸收剂及其应用》荣获第七届广东专利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