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多元教育 深耕教育未来
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访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
智慧教育之窗
2021-05-14
www.jyzc.com

2021年是贵州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作为新中国创建最早的五所民族院校之一,贵州民族大学在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贵州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进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校的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和新的目标。近日,就如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等有关问题,记者专访了贵州民族大学校长王林。

202105143111.jpg

记者:回顾贵州民族大学70年发展之路,民大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开拓性成就和阶段性成果?

王林:70年前,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知名爱国主义人士欧百川先生积极呼吁和多次奔走下,贵州民族学院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成立。作为新中国创建最早的五所民族院校之一,贵州民族学院在建国初期政权巩固和民族地区建党建政的复杂工作和斗争中,发挥了特殊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70年来,学校曾一次并校、二次搬迁、四易校址,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一代代民大人,始终奋发蹈厉、传薪继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事业有成的栋梁之才,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世纪以来,学校已实现“五步走”发展战略的前四步:第一步,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步,成为省属重点大学;第三步,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的大学;第四步,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而第五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将在“十四五”期间奋力实现。

如今,贵州民族大学已建成两个校区、25个二级学院、87个普通本科专业,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类别18个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形成了文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历史学等9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

贵州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民大人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厚沃土和无限空间,结出民族学等学科群的累累硕果,领跑西南地区。苗学、布依学、侗学、彝学、水家学等子学科研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对整体中华文明产生重大补益,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意义。学校以此为依托,努力建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智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

记者: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十四五”规划纲要,“双一流”建设始终受到关注。在加快“双一流”建设方面,贵州民族大学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王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从速度规模上转到结构调整上来。近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突出学科谋篇,打造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分层推进”总体思路,学校进一步着力打造民族学学科群,推动建成民族学、社会学、法学和其他支撑学科有机统一的学科体系,持续优化深化“双一流”和“学科金字塔工程”建设,学校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和本科教学审核式评估圆满完成为标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以入选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和第四轮学科评估取得较好成绩为标志,学校学科建设逐步迈入发展快车道。

以年科研经费总量连续突破亿元和成功获批两个国家级 平台为标志,学校科学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以博士总数实现历史性突破和引进一批名家大师为标志,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以一批立法建议得到采纳和反贫困研究深入推进为标志,学校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

以被列入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和东盟人文学院挂牌成立为标志,学校办学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

以“三元融合”民族教育创新实践系列成果入选教育部精品项目并获多个省部级一等奖为标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创新局面。

同时,以“一校两区”办学格局形成和花溪校区改造提升为标志,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以公租房、经适房建设和教职工待遇稳步提高为标志,民生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以制定并施行《贵州民族大学章程》和实施四项综合改革为标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深入。

记者:2021年全省教育工作会提出要“做大省属高校”,不断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在这方面,贵州民族大学将怎么做?

王林:进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贵州民族大学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按照“做强省属高校”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理清工作思路,狠抓贯彻落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闯新路、乡村振兴开新局、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抢新机、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等方面逐项梳理对照,瞄准民族地区发展和产业需求建设一流学科专业,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首先,写好学科特色这篇大文章。贵州民族大学的学科特色体现在姓“贵”和姓“民”上,着力聚焦贵州需求和民族地区发展所需。学校将深入实施“学科金字塔工程”,突出优势、分层推进,在“塔尖学科”突进上着力,在“塔身学科”扶强上着力,在“塔基学科”强基上着力。

其次,写好培养质量这篇大文章。学校将按照“巩固传统优势专业、强化特色专业、重点支持紧缺专业”的思路,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迅速布局并建成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同时,深化教学综合改革,将学生能力提升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顶层设计的出发点,重点在大类招生、三学期制、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业评价及教师考核评价、本科导师制、CDIO和OBE教学等方面实行一系列综合性改革。

第三,写好科研突破这篇大文章。科学研究是学校学科发展和教学工作质量提升的有力支撑,是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体现。我们将在体制机制上突破、在团队和平台上突破、在科研质量上突破,瞄准服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开展科学研究,努力产出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引领学校科研工作步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于经历七十年发展的贵州民族大学来说也是新的起点,民大对未来有何规划?

王林: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也迈入量的跨越和质的跃升并重阶段。“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紧紧围绕“特色教育强省”战略,践行“三元融合”“四维一体”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突出办学优势,抢抓机遇,尽锐出战,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走好关键一步,努力开创新时代贵州民族大学工作 新局面。

今后五年,我们将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聚焦“建设特色鲜明的 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奋斗目标,根据“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学科谋篇、注重创新驱动、强化治理保障’总体工作思路,重点布局“135”计划,即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实施学科立校、人才兴校、治理强校“三大战略”,推进一流人才培养强基工程、特色研究领跑工程、区域发展助力工程、国际合作拓展工程、和美校园提质工程等“五大工程”,努力走出一条有别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不同于其他民族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王雨 杨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