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燃料电池的整体效率,合理设计和制备成本效益高、催化活性高、稳定性好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对实际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金属大环分子酞菁铁(FePc)由于其可调节的d轨道过渡金属和对称共轭环结构,具有作为氧还原(ORR)活性位点的潜力。同时调整活性物质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负载颗粒的团聚,并促进电子转移和增加纳米材料的稳定性。因此,选择结构可调和形态可修饰的配位聚合物(CPs)来制造理想的碳载体来锚定活性物质是设计先进电催化剂的一种有前途的策略。
该研究利用溶剂诱导效应将同素异构的CPs(InOF-25和InOF-26)转化为纳米条状颗粒,并在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DPPF)的辅助作用热解合成掺磷的多孔碳纳米带(Fe2P@25/26-CNR)。通过对碳表面进行磷化处理,利用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加强与过渡金属酞菁的紧密结合,诱导电荷迁移来提高电催化ORR动力学。同时,FePc利用π-π堆叠作用固定在衍生的碳衬底上,从而加强材料的电催化稳定性。所得的FePc-Fe2P@25/26-CNR电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表现出高起始电位、高半波电位、大扩散电流密度等优良的ORR性能,可作为阴极材料应用于自组装的锌空电池中。本文证明了CPs衍生的碳纳米带作为多孔碳载体的潜力,可以负载活性物质用于高效的能量储存。
本论文以“Fe phthalocyanine stabilized on phosphorous-doped multi-defective carbon nanoribbons as oxygen reduction electrocatalysts”为题发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上,2023年影响因子22.1。温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钱金杰副教授和杨植教授为通讯作者,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黄淇、2021级硕士研究生徐少杰和2022级硕士研究生刘捷为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601137)、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Q16B010003)、浙江省温州市基础科技研究项目(H20220001)、中国科学院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190008)和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项目(202101BA070001-042)的资助。
原文链接:
Appl. Catal. B-Environ., 2023, 339, 123172. https://10.1016/j.apcatb.2023.123172
头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