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数智时代语言科技与语言服务特色人才培养学术会议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举办。会议共设7场主旨报告和1场圆桌论坛,并发布《中国东盟数字人文交流研究蓝皮书》征稿启事。与会人员围绕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强国建设中的教育变革与人才需求、学科融合人才培养实践、语言研究的新维度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未来路径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全国16所高校和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参会。
携手并进,启航新征程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执行校长刘开南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发展情况、办学理念、办学成果、产教融合情况及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他表示,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作为一所致力于培养“AIT(爱科技、爱超越)”新时代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高校,秉承着让学生“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通过“三实”(实际、实践、实力)落实“三创”(创新、创业、创造),努力打造国际化文化视野、数智化产业应用场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和千人千面教育新模式。同时,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力求站在教育创新的前沿,不断探索和实践语言科技与语言服务特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吉利中央研究院和吉利人才发展集团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知识库——多智能体教学大模型,与清华大学合作芯片设计生成式大模型。自主研发了基于吉利星睿大模型的AI教学系统应用场景、语料获取与智能应急系统、东盟小语种语音及文本语料库、吉利HAM-TTS语音大模型(小语种汽车语言服务)等,并开展东盟小语种数字人应用直播、舆情系统应用等数智化实践,创建多元化场景式数字人才培养模式。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通过产教融合的途径达到培养新文科创新人才的目标。2024年,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与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极氪直播产业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十余名同学参与多场极氪交付直播活动,期间共参与制作352个视频、469场直播、187次数据分析,完成1126.9万元的订单转化。语言科技学术团队在东盟多语种人机交互语料库建设中,已完成中文5个应用场景共一百万余条词条的收集,泰语、越南语、印尼语也分别完成了5个应用场景共一百万余条词条的收集。
解码未来,共探研究成果
主旨报告环节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山东大学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宁继鸣,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汉语国际教育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荀恩东等7位教授分别作主旨报告。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语料库研究院院长胡开宝教授以“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学科建设研究与实践”为题,介绍了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学科的建设情况,并强调了当前语料库建设的重要性,在数智化时代,语料、数据是重要的资源,大模型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语料库,同时表示目前正与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共建高质量东盟小语种语料库。
山东大学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宁继鸣教授作题为“强国建设中的教育变革与人才需求”的报告,强调了在强国建设中教育变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表示,如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依然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依旧存在着。同时他还提出了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的深刻见解,并对未来的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汉语国际教育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荀恩东教授作题为“学科融合人才培养实践”的报告,强调数智时代下的语言研发需综合考虑人、语言、环境、机器四大要素,智慧教育系统的建设需在功能上实现个性化,理论上体现智慧教育的精髓,资源上借助大模型优势,教学上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他还指出,当前语言和智能人才培养应注重新文科与新工科的交叉融合。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培育)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副主任宋继华作题为“技术赋能“中文+X”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报告,他表示,技术赋能“中文+X”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本质上需要弥合多学科交叉的认知鸿沟以及践行诸多相关标准使之融合,必然需要兼具智能与生态特征的支撑服务平台来给予鼎力支持。小而精的平台思维与服务思维之于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与教学资源建设乃至学科建设,是现阶段的有效路径。
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国家语委“一带一路”语言生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辉作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中文国际传播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的报告,探讨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时代浪潮下,其为中文国际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以ChatGPT为例就相应对策展开讨论。此次讨论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文国际传播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对于推动中文国际传播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赵学清教授以“百余年来汉字发展遭遇的危机说略基于技术和汉字信息管理的视角”为主题,重点讲述了近代汉字危机的开端及发展历程,从“教育与文化的视角”“技术发展和汉字信息管理的角度”等视角深入阐述了汉字的危机及突破,指出了推动汉字教育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朱祖德以“语言探针与新文科人才培养”为主题,从新文科建设“简要历程”“对标新质生产力要求”等方面入手,并结合“语言障碍的跨学科研究”相关实证,深入阐述了新文科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培养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并指出新文科建设应该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跨学科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
观点交锋,碰撞智慧火花
在“对话专家”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语言研究的新维度: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未来路径”这一主旨,深入开展了“数智时代语言研究的挑战”“技术与文化融合在语言研究中的探索”“语言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的核心议题讨论。专家们通过问答的形式共同研讨了语言研究的新维度和跨学科融合的未来路径,运用案例阐述了人工智能、数字伦理、教育技术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展示了智能助手和大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突出了跨学科融合对于培养适应未来人才的必要性。本次圆桌论坛深入而全面地探讨了技术发展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平衡问题,展现了与会者对主题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同时,论坛还积极且富有前瞻性地探索了语言研究教育在未来发展的方向,旨在为未来语言教育的创新与进步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启示。
最后,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科研处处长马华泉发布《中国东盟数字人文交流研究蓝皮书》征稿启事,并介绍了中国东盟数字研究院的成立背景、职责范围及未来发展方向。此次征稿内容选定6个题目范围,于今年年底以论文集的形式发表,邀请与会专家和学者积极参与蓝皮书的论文征集活动,共同为推动数字人文交流贡献智慧。
此次学术会议的召开为数智时代语言科技与语言服务特色人才培养的研究发展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不仅促进了语言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还为未来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洞见和策略建议,有助于构建更加全面、多元且富有创新力的语言研究体系。
与会专家还参观了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图书馆、跨境电商实验室、金融科技实验室、数字生态长廊、超算中心、智能汽车实验室和AI数字艺术研究中心等场所。
头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