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话邀请孩子内在生命活力”——史占彪教授在北京市第四中学畅谈心理教练的对话理念与艺术

2023年11月15日下午,在北京教育学院第三期协同创新学校计划——“家校社联动”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技能培训项目和北京市第四中学学生发展中心的共同邀请下,中科院心理所教授、青少年人格与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心理教练首席专家、国际EAP协会中国分会主席史占彪教授来到北京四中高中部,与各位班主任、青年教师及四中教育集团教师代表共同分享交流“心理教练”的对话理念与艺术。本次讲座采取“现场+视频直播+线上会议直播”多轨并行的方式,为老师们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交流路径。

史占彪教授在讲座中提出,“心理教练”是一种后现代的助人方式和生活方式,代表着思维范式、管理模式、沟通形式等多方面的革新,这种“革新”能够围绕对方的需求目标,通过觉察个体或团队的心理过程,借助对人性的尊重、好奇和信任,采用倾听、提问、回应、反馈等技术流程,作为对话伙伴与其共同反思与探索,以激活其动力与潜能,进而帮助对方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成就。

在此基础上,史教授邀请两位老师上台现场体验“心理教练”的助人步骤及对话技巧,结合师生对话和亲子对话的主题案例,向老师们生动地展示出“由心及理,教练合一,激发潜能,助人成事”的“心理教练”工作步骤与成效。并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后现代解读,进一步探讨“心理教练”理念的哲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本土化发展生命力。

在现场的交流互动中,史教授强调,心理教练需笃信每一个人都“本自具足”,看到并重视孩子“已经做到的部分”,只有看到“足够好”,才能透过人性化的过程唤醒一个孩子内在的无限潜力与能量。老师们在沟通中亦金句频出,“慢就是快”、“我们期待孩子转变,其实我们自己应当先转变”等表达均令人印象深刻。

讲座的最后,史教授以柴陵郁《悟道诗》相赠与会老师,祝福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看到心中之“明珠”,以“道心”关注每一个孩子,帮助每一个孩子,使国之英才都能尘尽光生,辉耀山河。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