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新标——广州市白云中学跨校同课异构展风采,共探素养课堂新范式

为深化新课标理念,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转型,广州市白云中学于5月14日成功举办“深研·新标”跨校同课异构深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联合多校优秀教师,以九大学科的同课异构为载体,通过差异化教学演绎、专家深度点评与跨校研讨,为新课标落地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  

学科荟萃:同课异构展新思

语文:科技赋能文化传承

李婷婷老师(白云中学)带来了融合AI技术的精彩课例,以秦腔《黑叮本》经典片段导入,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秦腔的独特魅力。在探讨秦腔传承创新时,李老师引导学生借助 AI 创意工具,如创意写作软件、艺术设计软件等,生成秦腔传承创意方案,并依据 “文化原味度”“时代契合度”“传播可行性”进行互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文化传承意识。

陈清华老师(南武中学)则以“握住胸膛左侧”为题带来别具一格的教学展示。陈老师秉持“绝不跟随”的设计理念,践行自己的“清华省思语文教育教学观”,设定了以大观小、即小见大、传承文化等学习任务目标。在“以大观小——‘航’拍‘秦腔’——‘乱’的智慧”环节,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聚焦秦腔所蕴含的智慧。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

专家点睛:吴国珍教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点评。她充分肯定了李婷婷老师对AI技术的巧妙运用,借助AI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她也赞扬陈清华老师对文本的深度挖掘,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紧密围绕目标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责任感。

数学:概率课堂显巧思

庞策文老师(白云中学)与周晶老师(广东华侨中学)围绕《二项分布》展开异构教学。通过两位授课老师的认真准备和两校备课组的精心打磨,两位老师为学生和听课老师呈现了两节各具特色,精彩有效,具有研究价值的课例。课后,华侨中学的科组长李小琪老师和广州市白云中学教学处郭根文主任作了精彩点评,为后续备课思路提供方向。本次活动,广州市白云中学数学老师、集团校部分老师全程参与了听评课,在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受益良多。

英语:思维可视拓视野

白云中学刘颖与北师大广州实验学校邹碧霞以“SpaceExploration”为题进行教学展示。刘颖通过视频导入、问题链设计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主题,激发学习兴趣;邹碧霞运用鱼骨图、时间轴等工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全球视野。两节课风格迥异,均体现新课标要求。  

专家点睛:崔美龄老师指出,两位教师均注重思维可视化,刘颖的“追问-梳理-建模”路径和邹碧霞的非线性板书设计亮点突出,但建议增强任务驱动性,优化问题开放性,两个人设计需要并融入咱们文化自信教育。黄少华老师总结强调,教师需精准设计提问与指示语,提升课堂流畅度与学生参与感。

物理:实验为基,素养为魂

李艳梅老师(番禺中学)以亲和力奠基、控场力护航、项目力赋能,实现了“知识-能力-素养”的螺旋上升,为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生动样本”。

陈翎丹老师(白云中学)展现了年轻老师的快速成长与灵活应变能力,充分吸收科组建议并融入个人教学风格,课堂设计逻辑清晰,实验探究环节凸显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专家点睛:刘长灿老师进行课例点评,并进行主题为《指向培育学科素养的物理规律教学》的微讲座,刘老师提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指出当前规律教学表层化,学科素养缺失,评价方式单一的教学现状,物理教学应以实验为基础(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以思维为中心(懂—会—熟—巧)、以过程为主线(课标出现106次)、以知识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价值观念、必备品质、关键能力)。 最后广州市白云中学陈金华副校长进行活动总结:李艳梅教师语言风格自然亲切,全程保持微笑,用亲和力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多媒体投屏设备故障时,以“最有温度的人”引导学生迅速切换为现场演示,灵活控场能力强;以“空气温度计”为载体,从“知识传递”到“问题解决”, 实现素材开发与项目式教学。陈翎丹老师作为年轻老师进步很快,能融合科组建议进行个性化调整,教学设计“进阶式”改进, 以“问题导引+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物理学科素养。

化学:真实情境链素养

罗正丽老师(白云中学)以“苯酚废水处理”贯穿课堂,融合工程实践;刘凤艳老师(广州五中)通过“茶多酚”生活案例解析结构-性质关系。两节课例均紧扣环保主题,培育“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专家点睛:刘海峰老师从教学设计、教学特色、学科价值三个维度展开对两位老师课堂的分析,强调化学教学需立足真实问题,服务社会需求。最后环节,广州市白云中学凌伟新书记综合这节课例,结合新课标的内容要求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指导。他指出:本节课让人耳目一新,教学设计匠心独运,在传统课程框架下实现教学创新,呈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卓越的课堂驾驭能力。课程以清晰的知识脉络为依托,将知识点的落实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持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其深入剖析学科本质

生物:健康中国融课堂

袁菲菲老师(白云中学)以以健康中国为背景,以肾病为例引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复习。本节课任务驱动,依托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结合提供的资料和图示,让学生自主探究水、钠离子、葡萄糖进出细胞的方式。多个任务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确不同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最后综合已有的图示和资料设计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

林佳老师(南武中学)的课堂逻辑清晰,主线明朗:“概念梳理-情景导入-内化概念-运用概念”,能根据物理类学生的特点,在思维层次上不断拔高。整节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新情境、提取图表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结构与功能观、整体观和适应观等阐明生物以不同的方式运输物质进出细胞是对环境适应的表现。以一道亲自改编的广州一模题检验学生运用概念的能力,最后进行解题技巧和科学思维的归纳总结。整节课节奏紧凑,课堂气氛欢快。

专家点睛: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南武中学正高级教师江建来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例进行了精彩点评。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都能以日常生产、生活的问题为背景,把生物学科素养渗透到实例中解决实际问题,符合高考的命题导向。专家同时还指出教师在备考时要注意回归教材,不能脱离教材,重视基础;多跨章节整合相似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高效备考。

历史:聚焦“四化”育素养

赖昱娟老师(南武中学)以“大一统”为主题,注重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必备知识、历史概念等能力培养及必修与选修融合,选题与材料贴近高考,表格化教学风格比较突出。

欧国文老师则以“国家治理”为主题,在高考历史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大量运用高考真题和材料,以高考试题推动材料教学, 重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专家点睛:宋义昌老师带来的专题讲座《“四新”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四化标准》,主张:必备知识体系化、关键能力素养化、教材处理主体化、教学过程生成化的“四化”标准。“四化”标准涵盖了历史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与实践策略,内容丰富且具有深度,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政治:哲学智慧链生活

唐欣老师(白云中学)以“九寨沟导游任务”具象化哲学原理,通过《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大凉山居民生活影像等素材,构建“自然-社会-意识”三层认知阶梯。通过“朋友圈文案创作”任务,具象化理解意识对物质的反映过程。课堂全程以任务链驱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悄然植入,实现哲学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无缝对接。

王晨曦老师(广大附中)通过电影与城市规划模拟活动,揭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课堂生动诠释“哲学即生活”。

专家点睛:骆霞老师点评王晨曦老师的课堂真正诠释了“哲学即是生活”,用电影导入降低认知门槛,用科学案例筑牢思辨根基,用幽默类比打通理解屏障。特别是“主副板书联动”的设计,让思维可视化,这正是哲学教育稀缺的“过程之美”。 唐欣老师的任务链设计已初具章法,下一步要深耕问题质量,情境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哲学命题指向。

地理:国家安全链实践

戈运明老师(白云中学)通过珠江鳄雀鳝生物入侵案例进行一境到底式教学设计,情境案例切合学生生活认知背景,注重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思维,从鳄雀鳝入侵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问题链设置,为学生提供认知学习支架。师生互动频繁,教学节奏与课堂氛围良好,最后以印度大气污染的案例迁移进行教学质量检测,教学目标达成良好。

何镇浩老师(六十五中学)以学生亲身经历的广州上月异常出现的沙尘天气作为教学情境,教学情节和环节设置合理,地理知识性强,内容逻辑紧密。在环境问题的概念定义与辨析中,教学讲解细腻,深入浅出,亮点突出。教学设计以沙尘天气的产生原因,影响和治理措施进行问题链条贯穿,逐步提高认知难度,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专家点睛:华南师范大学陈淳教授表示:地理选必三教学设计难度很高,赞扬两位老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并分别点评了戈老师教学节奏良好,特色鲜明,板书精美。随后陈淳教授为广州市白云中学地理科组开展地理选必三环境安全问题的专题教学建议讲座,提出需要多教材融汇贯通,结构与重组教材逻辑,强调人地协调与国家安全与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性等具体建议。

总结展望:深耕课堂向未来

未来,白云中学将继续以同课异构为平台,推动跨校协作,深化课堂改革,为培育时代新人探索更多可能。

以异构见同归,以深耕致初心

广州市白云中学,步履不停!

(撰稿:各科组、杨芷 摄影:杨淡鑫)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