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中学生物学教学与评价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四中学召开

2025年6月20日,由北京教育学院数学与科学教育学院主办、北京市第四中学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中学生物学教学与评价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四中学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与中学生物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推动生物学科教学与评价的创新与发展。各区教师近200人线下参会学习,会议同步开设线上观摩,参与人数过万,有效助力打破地域空间限制,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辐射全国。

开幕式上,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致辞,他从AI能否真正赋能生物学教学和研究,AI赋能教学评价的意义以及中学、大学和研究部门共同开展AI赋能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合作的意义与价值三个方面,同与会者进行了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清晰的教育变革思路与方向。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四中教学副校长魏华以“北京四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为题作报告,分享了四中课程体系的重构、通识必修课以及道元培养计划的实践经验。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肖汶表示,期待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与北京四中一线名校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与实践新路径。

本次研讨会涵盖10节研究课,分别聚焦人工智能在生物学科新授课、复习课、项目式学习以及跨学科实践中的探索与应用,同时也针对当前教学评价中有评价之形、无评价之实的痛点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与回应。高中会场聚焦前沿生命科学与AI技术融合,呈现了精彩的跨学科课例。在现场课上,张瑾老师带来《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应用DeepSeek探究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系列模拟实验》,教师利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DeepSeek分析镰状细胞贫血的实例,探究了种群大小、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高露老师执教的《蛋白质工程原理及应用——AI赋能癌症靶向药物研究》一课凸显工程思维,通过AI建模工具让学生直观理解蛋白质分子设计过程,了解真实情境中抗癌靶向药物研发原理。

初中会场侧重AI在基础生命科学教育中的渗透。在现场课中,李静、李瑶两位老师带来《AI赋能运动系统的探索与防护》系列课,通过虚拟实验平台模拟实验解剖过程,帮助学生了解骨骼结构,指导学生学会保护骨骼健康,有效防止运行损伤,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下午的说课展示环节,来自北京各区的教师代表围绕教学评价和AI赋能教学这一主题,分享AI技术在不同教学环节的落地经验,教学主任肖振龙分享《基于学生课堂评价的研究——以高中“血糖调节”为例》课例教学,探讨了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教学评价。

在专家评述环节,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胡玉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颖之、《生物学通报》编辑部主任包丽芹、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副院长胡淑均、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生物教研室主任毕诗秀、北京四中生物组组长赵晓刚等业内权威专家,针对现场观摩课进行了深入点评。赵晓刚老师表示,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为全国中学生物学教育提供一个实践样本,推动生物学科教育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学生物学教育创新提供了“北京方案”,更以实践样本回应了数字化时代教育变革的深层需求。与会者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在生物学科教学与评价中的巨大潜力,也为全国中小学学科教育与AI技术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北京四中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高露老师 供稿)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