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响非遗“金嗓子”——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侨乡红韵突击队让百年泥鸡“叫响”文旅新经济

“一捏一按,泥鸡就能‘咯咯’叫!”在开平苍江志愿者服务站,广州城建职业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侨乡红韵突击队队员围坐在开平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濠泥鸡”的传承人冯永勇导师身边,通过“非遗课堂+沉浸体验”双轨模式,与当地的红领巾、中学生等50余名参与者一起,亲手体验了这项有300年历史的非遗技艺,并结合“非遗+文旅”,与当地街道合作,规划旅游线路,游客们不仅可以亲手制作泥鸡,还能在突击队设计的“非遗寻宝地图”指引下,探访周边农家乐、民宿等配套产业,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催生了“非遗+”的无限可能。

△“镇濠泥鸡”传承人冯永勇导师讲解

△突击队队员担任助教

“非遗+研学”百年泥鸡“活”起来,成为“可带走的乡音”

“泥鸡一响,幸福吉祥!”突击队创新采用“1+N”教学模式,以冯永勇导师为核心,在“镇濠泥鸡”非遗技艺传习课堂上,联动青年学子担任“文化助教”,通过“技艺解构+创意实践”的分层教学,将300年的制作流程拆解为“音腔调试”和“吉祥纹绘制”2个模块,让参与者为泥鸡点彩,感受这项非遗传统技艺的精妙。此外,突击队还开发“镇濠泥鸡声纹明信片”,只需扫码就能听到不同镇濠泥鸡的鸣叫声,成为现场最受欢迎的“可带走乡音”。

“非遗+文旅”百年泥鸡“火”起来,成为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

突击队与还与当地街道合作,打造了一条非遗文旅体验线路,线路突破了传统观光模式,创新性地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在非遗旅游路线中,游客们可以参与泥鸡制作工坊、定制专属泥鸡,当文化体验成为当地旅游的“流量密码”,实现了非遗文化从静态展示到活态传承的转变,促进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增加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突击队指导队长林允凯同学表示:“我们希望通过‘非遗+文旅’的创新模式,既保护好传统文化根脉,又让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当泥鸡的“咯咯”声伴着游客的笑声回荡在开平的田野巷陌,当古老技艺遇上青春力量,这场跨越三百年的对话,正以“可带走的乡音”传递乡愁和以“可体验的技艺”激活乡村。未来,这支青年队伍将继续以创意与热情,让更多非遗瑰宝“活”起来、“火”起来,探索非遗的“出圈”之路。(通讯员 龚碟 )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