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瑶”四度启程!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健康+文旅”深耕乳源促振兴

近期,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扶“瑶”直上“三下乡”突击队再度启程,奔赴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开展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暨服务“百千万工程”行动,开启第四年服务瑶乡的实践征程。今年,团队在传承瑶汉医药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开展“探瑶博、寻瑶药、访瑶绣、研瑶情、惠瑶民”五大行动,以“健康+文旅”融合模式,精准对接当地村镇“康养瑶乡”发展需求,进一步筑牢瑶汉一家亲的情感纽带,为瑶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踏勘必背,文化寻根沃土

抵达必背镇后,队员们马不停蹄地开展深入研学。大家走进世界过山瑶博物馆、必背镇民俗文化陈列馆等场所参观学习,沉浸式感受瑶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专程拜访瑶医药非遗传承人邓良医生和瑶族刺绣非遗传承人邓小珍,深入瑶医馆和刺绣坊学习交流,并借助直播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当日直播点击量逾4万;实地考察当地中药种植基地,认真辨识瑶族特色药材。同时,团队深入周边村寨、卫生院进行走访调研,并实地踏勘必背瑶寨、必背大村、必背桂坑等新开发旅游点,为后续文旅路线规划和宣传推广积累详实的一手资料。

对话草木,解码生态医药智慧

团队跟随经验丰富的当地瑶医,深入必背镇山林,实地辨识白背叶、金刚藤、黑老虎等特色瑶药。此行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药材知识,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瑶族“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保护智慧,其“采育结合”的可持续利用方式与中医药“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队员们发现,瑶药在传承汉药理论精髓的同时,又融入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医药宝库“和而不同”的生动体现。当地利用金钱蒲等植物自然净化水源的智慧,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实践。团队将持续助力必背镇,立足其深厚的瑶医药文化积淀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探索一条“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旅游发展”三位一体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溯源共生,见证瑶汉医道交融

通过走访村镇和当地医院,团队近距离观察到中医药与瑶医药和谐共存、互鉴共荣的景象。调研发现,瑶族同胞常以本地草药自治,善用外敷疗法处理感冒跌打、用药浴调理小儿疾患。尽管许多村民未必熟知草药的学名,却对其形态特征、功效应用了如指掌,代代相传的实践智慧让瑶医药深深融入日常生活。瑶医诊疗讲究“温凉相济”,强调凉药与热药调和使用的平衡之道,这与中医药“阴阳平衡”的核心理念深度契合,充分彰显了瑶汉医药文化的交融共生,以及中华民族医药“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扶“瑶”直上团队将系统整理历年积累的瑶族特色病案资料,深入挖掘其学术价值,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让古老的民族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情暖方洞,健康服务惠泽瑶乡

团队专程前往乳源瑶族自治县方洞村委会,将专业健康关爱与暖心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队员们重点关怀村中的空巢老人,细致地为他们测量血压,耐心指导制作具有防护功效的中草药香囊,并亲切询问其饮食起居状况,详细记录生活需求。在服务老人的同时,队员们同步开展瑶寨瑶医生活实践调研,用心记录当地宝贵的传统健康智慧。此外,团队精心组织了“健康体重”科普讲座,现场评估村民健康状况,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体质分型(如平和质、痰湿质、气虚质等),针对不同体质人群在饮食选择、运动方式及日常调理等方面提供个性化、可操作的建议。

非遗匠心,守正创新助传承

团队深入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邓良跌打损伤医馆,聚焦这一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邓氏正骨法”活态传承样本,开展扎实调研,切实助力传统瑶医药的保护与发展。团队精准剖析了医馆当前面临的四大核心困境:家族传承模式局限导致人才断层风险;野生药材资源日益稀缺与采集受限;外敷瑶药难以合法上市及诊疗行为合规性等政策挑战;以及年轻一代认同度不足与现代医疗竞争带来的生存压力。针对这些问题,团队为邓良医馆量身定制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创新性提出在严格保密核心秘方前提下,面向社会招收签订保密协议的“非遗学徒”,重点培养药材种植、诊疗技术及文化解说三类复合型人才,拓宽传承路径;建议推动地方探索立法,将生态友好的传统“采药权”纳入保护条例,并试点开展珍稀草药的人工种植与可持续利用;呼吁在民族地区试点将确有疗效的瑶医特色疗法(如药浴、外敷)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为传统医药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问道田间,解码药材匠心培育

团队带着专业视角与问题意识,深入当地金毛狗脊和淫羊藿种植基地,扎根田间地头开展实践学习。作为当地重点发展的特色道地药材,其种植规模扩大与产业链延伸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在金毛狗脊种植基地,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这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独特的生长形态与蕨类特征,详细了解了基地采用的仿野生种植模式、漫长的生长周期、对环境温湿度的特定要求以及其强筋骨、祛风湿的药性特点。在淫羊藿基地,种植户向队员们详细讲解了不同淫羊藿品种的生长习性差异,以及光照、土壤、海拔等因素对其核心药用成分(如淫羊藿苷)含量的关键影响。团队还进入育苗大棚,实地学习淫羊藿从组培育苗到移栽上山的精细化培育流程,了解到其“喜燥恶湿”的特性及病虫害防治要点。队员们认真聆听基地技术人员的专业讲解,亲手参与除草、记录生长数据等田间管理操作,深切体会到道地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背后蕴含的科技支撑与种植户的辛勤耕耘,也更加认识到保障药材质量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石作用。

四年坚守,步履铿锵;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的学子们,正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火热的青春激情,在乳源大地上架起了一座瑶汉文化交流、文旅惠农的坚实桥梁,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探索瑶族医药文化与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的创新融合路径,不断拓展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广度与深度,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促进民族团结、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加璀璨的篇章!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