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人文学院召开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工作会议

7月16日下午,长春人文学院在东区行政办公楼501会议室召开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工作会议。副董事长穆华英、副校长陈彬、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宋彦军出席会议,各学院院长、教研部主任,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校院二级教学督导、学院教务秘书及骨干教师参加会议,教务处处长王枫主持会议。

王枫处长就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进行专题部署,强调了5项重点任务。一是生师比数据达标攻坚,明确可以正常计入生师比的自有专任教师需承担教学任务的达标要求,以及可以折合计入生师比的外聘教师需承担教学任务的最低要求;二是教学文件提质,要求修订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及配套大纲、教案需在开学前定稿提交;三是质量监控升级,启动“教学档案专项检查”行动,第一次专项检查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检查,采用院系交叉互查的方式,重点检查试卷合分准确性、教师签字完整性、试卷信息规范性及存档管理等情况;四是实践指导落地,推行实习线上周报制度,加强学生实习的过程管理与监督;五是工作量核算优化,建立完善课程标签体系,对非教学类劳务实施单独申报单独管理。

陈彬副校长对课程体系改革进行阶段性总结和部署。4月2日的教学工作会,学校确定了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校领导深入每个学院开展教学研讨,组织课程立项、评审,指导修改、研讨反馈,将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纵深开展。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也在同步进行中,目前已经完成6大课程模块搭建、百门课程教师招募、课程电子海报制作、选课系统调试等工作。至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强调原理融会、能力贯通、人文滋养为目的、包含专业认知课、项目实践课、素养生成课三大课程类型的课程体系已初具规模。

按照学校教学总体规划,下一阶段将分层次推进福祉特色系列课程建设以及推进AI赋能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福祉特色系列课程建设包括,建设以福祉理论普及课程为核心的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中的“福祉文化”模块,开设“福祉原理”课程,建立“福祉原理”虚拟教研室,形成课程讲义,完成教材撰写,完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中的福祉素养模块相关课程建设;建设福祉相关学院以“福祉学导论”为核心课程的“1+4”的福祉学科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其他学院以“专业+福祉”为理念的“10+X”福祉特色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列入教学计划,配套教学大纲与教案,组织教材编写。

AI赋能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在本次会议上正式启动,陈彬副校长为混合式教学改革作出学理基础阐释和实践路径说明。2025年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迭代进化引发了教育系统性变革,教育体系正从被动接受外部变化转向主动适应并推动内部变革,实现从规则驱动到智能生成的范式转换,从工具性技术到创造性生产力的转变,从“人际互动”向“人机共育”的转变等。学校将从2025-2025学年开始,推动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涵盖教学全过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全校范围内共同探讨如何将混合式教学从技术层面的简单叠加,提升为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变革,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重构。

穆华英副董事长在会上向参会人员描绘了未来学校发展愿景,相信只要大家坚守教育初心,保持战略定力,凝聚发展共识,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一定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向着学校建设人文福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目标阔步前进。此次会议,标志着学校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迈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供稿作者:李敬伟)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