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踏遍浙江十一城 探寻桥下空间“变形记”

桥墩之下,曾是城市遗忘的角落;如今,一场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探寻,正揭示它们焕发新生的秘诀。7-8月,由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三位教师和六位学生组成的“桥见浙江 焕活未来”社会实践小分队,以“两步走”策略完成全域扫描:第一阶段聚焦杭州10区2县1市,提炼杭州篮球公园、新塘高铁公园等标杆案例经验;第二阶段成员返回家乡,先后采集30余个特色案例,形成南至庆元县余村桥下、西达开化县高速桥底、北抵德清大运河公园、东临舟山鲁家峙大桥的完整调研网络。

旧貌换新颜:老市场变身“活力驿站”

“以前这里是个老市场,货车进出、货物堆放,环境差还不安全。”在拱墅区一处高架桥下,一位正在锻炼的居民向队员们介绍。令队员们惊叹的是,眼前已是国内面积最大的桥下篮球公园——总面积达2.08万平方米,拥有4.5片篮球场、复合球场、网球场、足球场、气排球场及15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

几名初中生正在球场上运动。据一位学生表示,只要不下雨,暑假期间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来,因为这里的设施新,离家很近,走路只需7分钟。自篮球公园开放以来,这里便成了他和同学们运动的首选地点。

看到门口的牌子,方知这片场地别有洞天,它巧妙融合了城管驿站和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免费面向环卫人员、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一线户外工作者开放,这样有温度的安排成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最好注脚。

民意作蓝本:小空间承载大幸福

成功的改造离不开精准的需求对接。在临安区戚家桥未来社区桥下空间利用项目点,团队了解到,改造前期设计方深入走访相关部门,并对周边居民、消费者、学生进行了广泛问卷和访谈,充分吸纳民意优化布局。如今,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马路对面的小学生们便涌入桥下儿童友好公园,在蹦床、攀岩架、滑梯间尽情玩耍。不远处的七人制足球场也成了居民休闲好去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桥下停车场不仅缓解了周边小区和商业体的“停车难”,还贴心设置了“接娃缓冲区”和网约车司机“临时歇脚点”,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短板不回避:问题亦是前行坐标

在收获众多成功案例的同时,青年学子们也以敏锐眼光发现了提升空间。“看,这里的塑胶跑道有些起皮了,维护还得跟上啊。”一位在桥下休息的阿姨道出了担忧。队员们通过走访,梳理出部分桥下空间存在的管理挑战:空间闲置、功能单一吸引力不足、环境卫生及设施维护不及时、标识系统缺失或损坏、长效管理机制缺位等。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反馈,为团队深入评估现状、精准建言提供了扎实依据,也成为他们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

问策寻良方:专业赋能空间新生

如何破解桥下空间改造的环境制约?团队请教了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孟艺,其团队的作品《桥下驿·江畔聚场》曾荣获2024年浙江省桥下空间创新设计大赛专业组一等奖。他向师生们分享了经验:“用设计点亮空间。”孟艺举例说,其团队曾在案例中运用鲜明色彩和独特线条图案,打造区域视觉标识和流动引导线,有效提升空间识别度和活力感。来自一线的“设计处方”,为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支撑。

行走的课堂:青春丈量发展脉搏

历时近一个月,行程上千公里,这支社会实践小分队马不停蹄,调研了30余个桥下空间改造提升的鲜活样本。从点燃运动热情的下沙大桥足球公园、钱江世纪城体育公园,到充满童趣欢笑的溪塔“嗨”公园;从浸润文化馨香的大运河紫檀博物馆,到破解“停车难”的中泰杭徽高速桥下停车场;从开化县林山乡利平村的奇萌多肉亲子乐园到平湖应急救援(户外)基地,从柯桥钱清站桥下“声景八音盒”到温州S1线桥下露营基地、象山县大溪蒋村、“官山驿”共富风貌驿站……队员们亲眼见证了桥下“金边银角”如何蝶变为服务民生、点亮生活的城市新风景。

“这不仅是生动的专业实践,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团队负责人李涵珂表示,“深入桥下空间的调研,让我们读懂了省情社情与城市发展脉搏。团队收集的数据、发现的痛点、提出的建议,希望能为未来桥下空间乃至更多城市小微空间的更新利用贡献当代青年的智慧,让青春力量真正赋能城市发展。”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