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午,恰逢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和“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嵊泗县枸杞乡贻贝养殖蓝碳计量基准地”在浙江海洋大学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专门针对贝类养殖设立的蓝碳计量基准地,标志着浙江在挖掘海洋碳汇潜力、推动渔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也是“两山”理念向蔚蓝海域延伸的生动实践。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主持仪式。浙江海洋大学副校长卢金树,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舟山市人民检察院、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嵊泗县枸杞乡人民政府和企业代表等单位相关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仪式现场,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为浙江海洋大学授牌。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海洋大学、嵊泗县枸杞乡人民政府和嵊泗山海奇观海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四方签署合作协议。四方将携手建立“监测-计量-交易”全链条机制,攻关计量方法学,制定企业标准,并重点探索蓝碳开发交易实践,打通碳普惠收益反哺养殖户的惠民路径,为全国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样板。
舟山市人民检察院、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三方签署配套合作协议,旨在构建独特的“司法蓝碳”保障体系,统一裁判标准,建立生态修复司法确认机制,为蓝碳交易提供强有力的司法约束与保障,形成“生态损害-蓝碳修复-司法保障”法治闭环。
本次选择嵊泗枸杞乡绝非偶然。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厚壳贻贝养殖基地,被誉为“贻贝之乡”。2024年,嵊泗贻贝养殖总面积达3.14万亩,年产量24.73万吨,其中枸杞乡就占了2.23万亩。其成熟的筏式立体养殖模式、完善的智能海域管理和环境监测系统,为蓝碳核算提供了理想的数据基础。然而,我国现有蓝碳核算体系尚未完全覆盖贝类巨大的碳汇潜力。如何准确评估其效率、量化生态影响、有效对接碳市场?这些难题制约着产业可持续发展。基准地的设立,正是破解困局、引领未来的关键钥匙。
此次合作是浙江海洋大学严小军团队前期开创性提出“贝-藻-菌(3M)共同体增汇”方案,并在今年6月成功推动全国首单贝类有机碳汇司法交易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它意味着,未来在嵊泗基准地科学计量出的贻贝蓝碳,其生态价值不仅能被精确量化,更能通过碳普惠交易转化为“真金白银”,并化身“蓝碳食品”走向百姓餐桌。
严小军在讲话中指出,海洋蓝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赋能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基准地的落地,是学校前期科研成果的体现,更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严小军表示,今天的揭牌签约标志着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浙江海洋大学将举全校之力,依托学科优势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强化科技支撑,研发精准计量方法;推动成果转化,衔接碳普惠助农增收;深化协同创新,共建信息平台确保高效推进,将贝类蓝碳计量方案按照国际蓝碳计量标准实施。他期待各方携手,通过产业价值转化,将枸杞乡打造成全国贻贝养殖蓝碳计量的“标杆地”,力争形成“国际标准、中国方案、舟山示范”的系列成果。
座谈交流中,各方围绕贻贝产业发展、贻贝养殖碳汇计量等议题开展研讨。“基准地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动能,预计可为养殖户带来显著增收,是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村的重大机遇。”嵊泗县枸杞乡渔农办副主任毛禹晟满怀期待,“它让企业和养殖户都看到,追求质量、保护生态同样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实现产业升级与收益增加的双赢。”
科技赋能精准“识碳”,机制创新规范“管碳”,司法护航保障“用碳”,产业延伸科学“食碳”。一曲驱动生态保护与共同富裕的蓝色交响已然奏响。这曾被质疑的贻贝碳汇,终成反哺渔民的“绿舟”,成为“海上两山”最澎湃的春潮。(作者:沈家迪 何建瑜 编辑:沈家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