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热的七月,骄阳似火,甘肃省博物馆再度迎来了暑期热潮。据统计,自今年7月暑期开始,短短两个星期时间,甘肃省博物馆已接待观众18.15万人次,日平均接待量达1.3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1.7万人次。为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甘肃省博物馆多措并举迎接暑期参观高峰,让观众尽情体验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
外地游客来兰州,甘肃省博物馆通常是第一站。为方便观众进馆,博物馆基于往年暑期经验,提前研判和提早安排,一方面,积极协调业务和综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补充“前线”、制定暑期“周一开放”方案;全面更换参观预约系统,让个人观众和团体预约参观更加便捷;针对未成年人,还专门制定了未办理身份证件及14岁以下未成年人可随监护人免预约入馆的政策,方便观众更加顺利地走进博物馆。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提升观众服务,针对展厅公共卫生间使用排队的状况,增加女士卫生间,并对现有卫生间分步提升改造,力争给观众提供更为舒适的参观体验;设计制作统一的展览大楼导览标识标牌,让博物馆内部标识清晰突出、层级明晰,线路规划更为合理;考核引进社会讲解,补充馆内讲解队伍,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的讲解需求。
深入挖掘馆藏资源,在现有五个基本陈列的基础上,于近期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展览分为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革命先烈的家风、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共产党员的家风、甘肃优秀共产党人的家风四个单元,以不同历史时期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家风故事为主线,让观众亲身感受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德传家、以俭持家、以严治家、以廉守家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
钢铁与荣耀——欧洲骑士盔甲与文化展
引进意大利“钢铁与荣耀——欧洲骑士盔甲与文化展”,通过140件(组)珍藏于意大利都灵王宫博物馆的铠甲、头盔、盾牌及武器等藏品,讲述欧洲骑士制度的发展、装备战术、社会生活和阶层文化,向观众全方位展示欧洲骑士制度的发展脉络与文化魅力。
推出“不思议境——石窟艺术超感沉浸体验”展,用数字VR技术展现丝绸之路沿线石窟艺术的风格流变之美,让沉睡千年的石窟艺术在数字虚拟世界中“苏醒”,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视觉体验与心灵漫游。
此外,为充实观众暑期博物馆体验,还精心策划了系列主题活动。联合非遗传承人在暑期的每个周末举办“匠心甘肃·非遗有礼”甘肃非遗市集活动,分为非遗作品展销、非遗互动体验、甘肃非遗影像展、非遗科普宣传四个环节,由非遗传承人现场进行技艺演示,展示展销洮砚制作技艺、兰州刻葫芦、庆阳香包绣制、剪纸艺术、漆扇制作、蓝染技艺、传统壁画等甘肃省代表性非遗项目,还设置香包DIY、剪纸教学、漆扇体验等互动环节,提升公众对非遗的了解,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同时,结合馆藏特色,在暑期每天推出两场青少年社教活动,通过“玩转陶泥”“炫彩刮画”“简述中国”三大主题,让孩子们体验充满趣味的手工制作,将每一次按压陶泥的触感、每一次刮开色彩的惊喜、每一次书写简牍的专注,变为孩子们难忘的暑期记忆和宝贵的文化启蒙。
“绿马与朋友们”沉浸式IP主题展览体验空间
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甘肃省博物馆还延伸打造了集展览、互动、消费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绿马与朋友们”沉浸式IP主题展览体验空间。空间以网红IP“绿马”为核心,结合“绒化博物馆”“甘肃(不)土特产”两大IP,通过童话般生活场景的趣味重构,将萌趣的IP形象融入日常家居,打造出“绿马与朋友会客厅”“安静舒适书房”“自由挥汗运动场”“睡觉香香卧室”“绿马美食厨房”“王牌IP文创店”六大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设计有独特的互动体验,让博物馆品牌文化变得更加亲民有趣。
从周一不闭馆,到积极提升服务质量;从精品展览举办,到特色文化产品策划供给;从改善参观环境,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甘肃省博物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拓展服务边界,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不遗余力地“宠粉”,发挥文博“暖心”力量。
来源丨中国文物报(文/周飞飞)
编辑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