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人文学院儿童福祉学院聚焦学前与融合教育,秉承“助力儿童全面发展、守护儿童幸福成长”的使命,系统推进育人、科研、服务与文化建设,构建“专业筑基、实践强能、科研引领、文化铸魂”的发展体系,探索出一条专业与人文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重构“全人・全程・全纳”育人体系,培育复合型儿童福祉人才
学院以“能力+情怀+视野”三维模式为核心,紧扣儿童成长全周期需求,旨在培养掌握专业技能、具备福祉情怀与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领域输送“懂教育、有温度、善实践”的中坚力量。一是升级课程体系。让福祉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学院持续深化课程建设,系统融入福祉理念。在《学前教育学》《融合教育学》等核心课程中深度融入“发展性福祉”“全纳教育公平”等前沿理念,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包容差异的教育观;同时开设《儿童福祉学》《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实务》等特色课程,构建“专业基础课+福祉特色课”的双层课程矩阵,系统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与专业认知;学院强化实践教学,提升福祉实践能力。以“福祉能力实战培养”为目标,构建包括《幼儿园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实训》《早期教育指导师实训》在内的12门项目化课程体系,通过模拟教学、干预方案设计和实操演练等方式,增强学生实战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二是实践教学革新。把课堂搬进儿童福祉实践现场。融场景实战,育福祉专才。学院积极拓展校外资源,与多家幼儿园、儿童福利机构、医院及特教学校合作,构建多场景实践基地网络,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机会,深入理解儿童福祉需求。同时开设“儿童福祉工作坊”,邀请一线工作者、家长及儿童代表进课堂,通过案例研讨、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院推行“全程浸润式”实践闭环。构建“认识—理解—见习—践行”福祉实践闭环。大一开展机构参观与政策学习;大二进行幼儿园及特教机构助教见习;大三、四参与早教指导与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支持等岗位实习。通过分阶段实践,逐步深化理念认知,积累经验,实现“毕业即上岗、上岗即胜任”目标。
打造特色科研平台,为儿童福祉事业提供智力支撑
聚焦特殊需要儿童、困境儿童等群体的核心需求,以“问题导向、实践驱动”开展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为儿童福祉事业提供学术依据。一是凝练福祉特色研究方向,聚焦儿童福祉核心议题。重点围绕三大领域开展研究。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提升;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赋能与服务创新;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标准与评估体系。2024—2025年,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共立项儿童福祉相关课题20余项,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多层次研究格局。国家级课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项目《音乐治疗融入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制度之困与破解之道》(延伸探索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借鉴路径,为儿童音乐疗愈提供理论参考);省级课题,吉林省教育厅项目《融合教育中音乐疗愈教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养教医结合视域下吉林省社区育婴指导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聚焦心理福祉:吉林省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索》(直接服务地方儿童福祉人才培养与实践);校级课题,《中国儿童福祉的传统文化特质研究》《全球视野下的儿童福祉:多元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儿童福祉研究提供文化视角与国际视野)。二是建设跨学科研究团队,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打破学科壁垒,以“儿童福祉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校内+校外、学界+业界”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整合多元资源,形成研究合力。学院整合校内外多学科资源及政企力量,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对内融合法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引入儿童权益保护与社会支持视角;对外联合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机构及民政、卫健等部门,协同推动儿童福祉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高水平合作,推动成果转化。目前已与澳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长春市妇产医院、吉林省孤儿学校等实务机构建立合作,组建起由高校专家、实务骨干与政策研究者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团队聚焦“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干预”“困境儿童心理支持”及“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等议题开展研究,积极推动成果向儿童服务实践转化。
构建“专业引领·资源共享”的特色社会服务网络
学院积极响应“人文福祉”理念,以“星光福祉”志愿服务品牌为纽带,开展多元化服务实践,推动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一是教育赋能,福祉润心。学院定期开展面向多元儿童群体的普惠型服务:每周前往儿童福利院及基层社区,通过“童伴融合”送教、趣味课程与个性化支持,助力学龄前儿童及唐氏综合征儿童提升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并于市图书馆持续推行“小树苗”阅读引导活动,以故事讲述与读物分享促进儿童阅读兴趣与认知发展。二是专项守护,福祉共生。针对特殊需求儿童,提供医院儿科游戏互动、心理疏导及孤独症儿童户外徒步陪伴等专业支持。目前已覆盖10余类场景,累计服务超2000小时,在助力儿童成长的同时提升志愿者专业能力。扎实推进儿童福祉从理念向实践转化。
营造“尊重·包容”的特色组织文化
儿童福祉学院秉持“志于幼教、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福祉”视为育人目标与学院文化内核,致力于打造充满关爱与凝聚力的福祉型组织,让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福祉、在困境中依靠福祉、在成长中传递福祉。一是坚持环境浸润,童趣化设计培育福祉情怀。学院打造“沉浸式儿童福祉文化空间”,让福祉理念可触可感:定制院徽文创用品增强归属感;走廊布置儿童画作、政策与事迹主题墙营造关爱氛围;教室采用柔色圆角家具与互动区,打造安全温馨的儿童环境。这些细节无声传递福祉价值,潜移默化培育师生福祉情怀。二是把握精准帮扶,人性化支持筑牢发展根基。学院秉持“要培养守护儿童福祉的人,先守护守护者梦想”的理念,设立“儿童福祉资助基金”,构建“经济帮扶+学业指导+心理支持”三维体系,为困难师生提供全面支持。此举不仅提供物质帮助,更传递关怀的温度,成为学生践行儿童福祉理念的情感基础。学院将资助视为“投资学生,就是投资未来儿童的幸福”,通过环境浸润与精准帮扶,构建福祉生态,让师生亲身感受福祉、传递温暖,为儿童福祉事业注入持续力量。(编辑:李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