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奖——鄂州职业大学!”今年9月,在山西太原举行的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上,鄂州职业大学凭借“青蒿鳖甲大蜜丸手工炮制12式技艺还原”项目一举夺魁,摘得医药生产与经营赛道金奖。捷报传来,由医学院院长汪艳霞带领,指导教师汪中华、洪江与学生熊烨、韩钦、何堋组成的参赛团队激动相拥。
颁奖现场合影
这场胜利的背后,是一段持续近300日夜的淬炼之旅,是传统中医药智慧与现代职教理念的深度融合,更是一场“蜕变”和“逆袭”的教育实践。就像青蒿需经反复萃取方能得其精华,这支团队也经历了层层磨砺,最终绽放出夺目光彩。
抉择:从“双线迷茫”到“一锤定音”
“今年的1月至4月,是我们最迷茫的时期。”团队指导教师汪中华回忆。那时团队如同站在十字路口,面临关键抉择:是继续备战传统的“中药传统技能”赛制,还是转向全新的“医药生产与经营”赛道?这个选择就像中医配伍一般,需要精准把握时机与方向。
在比赛通知尚未明确的情况下,教研室决定在两个赛道上同时备战。寒假期间,学院综合考量学生专业成绩、英语能力及参赛意愿,筛选出韩钦、何堋等首批选手,启动基础知识巩固与基本技能训练。
转机出现在6月。当团队几乎放弃希望时,传来长江职业学院承办比赛的消息。虽未收到正式通知,但团队果断抓住机会,全力投入备赛。有的同学甚至退掉了回家的车票,毅然留下集训。
破局的关键在于选题。指导老师洪江道出了灵感来源:“青蒿鳖甲汤的‘养阴透热’理念启发了我们。青蒿性寒味苦,主清虚热;鳖甲咸寒质重,善潜阴分。二者结合,既攻克深层病邪,又避免伤正,攻补兼顾,正契合我们‘问题导向’的备赛思路。”团队最终立足鄂州“中国药谷”资源,汲取葛洪中医药文化的精髓,确定了以青蒿鳖甲丸的古法炮制与现代应用作为选题方向。
磨砺:匠心“土法”对决智能炫技
备赛路上挑战重重:如何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如何确保项目精准对接行业痛点?如何全面提升选手的综合表现力?
“与其他参赛队的高端设备相比,我们显得很‘接地气’。”指导老师汪中华坦言。当不少队伍运用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技术时,鄂州职业大学的参赛团队另辟蹊径,聚焦个性化定制与中医药文化传承,突出项目特色。
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汪中华老师专注药丸传统技能训练,常常从清晨到深夜陪伴学生精进技艺;洪江老师精心雕琢PPT框架与讲稿,字斟句酌;教研室及其他教师深度参与,研读赛标、梳理项目逻辑;学院负责后勤保障和组织协调工作;学校教务处领导也亲临演练现场,提出宝贵建议。
为弥补经验不足的短板,团队深入研究了世赛其他赛道优秀作品的方案与特点。项目思路不清时,院长汪艳霞带着团队广泛走访医院、药企、药店、民间老中医和资深老药工,广泛汲取经验,获取行业洞察,启发思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新性地在传统制药工序中融入非遗技艺“泛丸”手法和现代制药“内外加法”,这个灵感后来成为了比赛的亮点之一。
面对学生状态起伏,指导教师们实行“同甘共苦”模式,全程陪伴训练,与选手并肩作战。此外,团队还邀请教育管理学院的熊学敏老师,为选手开展综合表现力专项训练。团队坚持每两天集中演练一次,每次演练后及时复盘,查找不足,不断优化,凝聚共识。
7月,团队出征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凭借“青蒿鳖甲大蜜丸手工炮制12式技艺还原”荣获二等奖。这次成功就像一剂强心针,验证了选题方向的正确性,也为冲击更高舞台注入了信心。
决胜:逆境中绽放的坚韧之花
世赛决赛日,团队遭遇意外考验:因裁判执裁时间安排出现变动,准备时间被压缩,打乱了既定节奏;更令人揪心的是,何堋因前期训练强度过大导致手臂肌肉拉伤,比赛时疼痛难忍,影响了关键技能的展示。
“学生赛后述说比赛战况时,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洪江回忆,“但学生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应变能力。”出现失误后,何堋迅速调整,第二次尝试一举成功,赢得了裁判认可。这份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正是源于日常扎实的心理建设。
何堋深有感触地说:“老师一直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不失误,而是出现失误后能快速站起来。”这句话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备赛后期,团队曾进入“高原期”,模拟赛效果停滞,学生出现操作变形、流程卡壳等问题。组长熊烨既要负责“炮制”程序,又要负责讲解,还要协助其他两位同学做好设备归位、清理等善后工作,压力大时常常默默流泪;韩钦同学负责的核心程序“搓丸”受温湿度影响较大,常常出现不成丸的情况,她的心理也几近崩溃。汪中华老师发现后,及时加强心理疏导,还将突发情况应对纳入专项训练内容,并与家长一起构筑起坚强的后勤保障。
升华:金牌之上的教育“炼金术”
“这个金奖不仅是对技术的肯定,更是对一种教育范式的认可。”赛后复盘时,院长汪艳霞总结道。团队提炼的“三阶赋能”培养体系,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实现了学生从技能学习到应用的跨越。
日常训练
在技术赋能方面,学生们深入走访中医院、中医诊所、非遗传承人及药厂,将行业真实需求融入作品创作;在思维赋能方面,团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创新思维;在精神赋能方面,他们以“青蒿精神”激励学生,如同屠呦呦团队从古籍中发掘青蒿素一般,追求卓越,永不言弃。
“这次参赛的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陪伴、守护和‘同频共振’是何等重要。”洪江老师动情地回顾。备赛的日夜里,温暖的细节无处不在:汪中华老师不仅日夜陪伴训练,还时常煲汤、买水果为学生们补充能量;熊烨脚伤复发,教研室的谢耀峰老师立刻护送她就医;决赛前夕熊烨突发肠炎,汪中华老师更是彻夜未眠,悉心照料……这些点滴关怀,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支撑团队前行的温暖力量。如果说赛场如战场,学生是冲锋在前线的战士,那么老师便是运筹帷幄、坚实可靠的后盾和军师。师生为了共同的目标同甘共苦、协同作战,不仅让情感得到了深刻升华,更使学生的自信心与综合能力在并肩前行中实现了跨越式成长。
未来:让“幸福敲门声”响得更远
青蒿鳖甲大蜜丸的炼制讲究“慢火久煎”,职业教育的深耕同样需要“久久为功”。对于团队成员而言,最大的收获不仅是金牌,更是专业的成长与精神的淬炼。通过项目实践,学生们实现了从技能学习到技能应用的跨越,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领奖台上,熊烨、韩钦、何堋的脸上,灿烂的笑容与激动的泪水交织;台下,默默守望的老师们也眼眶湿润,难掩激动。那一刻,他们不仅代表鄂州职业大学站上了世界舞台,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成果与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院长汪艳霞说:“对于职业教育者而言,我们的梦想就是让每个学生在专业成长中,听见幸福敲门的声音。”这场夺金之旅,正是幸福敲门声最响亮的回响,这回响必将传得更远,激励更多职教学子追寻自己的梦想。(记者 何建华/文 通讯员 汪中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