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人文学院师生以专业实践与人文关怀深化福祉社区共建

9月25日,长春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协会成员与康养管理能力提升协会师生共同走进长春仁大医养中心,开展首场“共建福祉社区”系列活动。此次活动既是校地双方加强福祉实践基地和福祉社区建设工作的延伸,又是通过“调研医养模式+践行福祉服务”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和学生福祉社团的作用,结合康复实操、文化互动等形式,彰显人文福祉办学特色的实践底色,为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福祉社区注入新动能,让福祉理念、福祉精神、福祉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

活动现场,康养管理能力提升协会指导教师王波教授、杨寄禹老师与患者进行耐心交流,详细询问其既往病史、当前身体症状及日常饮食作息习惯,结合真实案例将专业健康管理知识转化为通俗的生活建议。同时还逐一解答患者关于疾病预防、风险评估、日常养生等方面的疑问,真正将优质便捷的福祉康养服务送到市民“家门口”,有效缓解了部分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就医不便的困扰,赢得现场市民广泛认可。协会同学们则通过推拿、刮痧等传统康复适宜技术与太极拳教学等丰富形式,为老人们送去专业且多元的福祉关爱,让传统康养技艺成为滋养晚年生活的幸福底色。“这些孩子的手法很专业,做完之后身体轻松多了,心里也暖暖的。”参与服务的老人纷纷为同学们的付出点赞。对同学们而言,此次活动既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践课堂,更让大家深刻理解了“健康福祉”的专业价值与人文温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系学生则化身“文化使者”,手把手教老人跳蒙古舞,轻快旋律与舒展动作间,为社区注入鲜活文化活力。

青年教师则通过探访仁大医养中心,深入了解医养结合创新实践。在中心一楼,他们观摩再生医学实验室的干细胞技术,感受科技为老年健康筑起的防线;智能安防系统也令大家赞叹其安全保障能力。医疗区内,省级专家驻诊、先进设备齐全,真正实现“小病不离床,大病不离院”。二楼康复区融合中西医手段,老人们在教师注视下积极进行器械训练与中医理疗,智慧监测平台更让健康管理实时可视,教师看到老人们享受个性化营养餐食,并主动参与到跳舞、绘画、八段锦等活动中。此次活动让青年教师深切体会到,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才能绘就一幅有温度、有智慧的养老新图景。

开展“共建福祉社区”系列活动对推进学校建设福祉特色大学发展意义深远。一方面,教师对医养中心创新模式的探访,为福祉学科优化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实践依据,推动福祉教育更贴合行业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将课堂理论转化为社区服务,既锤炼了实操与沟通能力,也打通了学校福祉教育成果向社区转化的通道,进一步深化“学校+企业+社区”合作育人新模式。未来,学校将持续深耕“共建福祉社区”内涵,为培育具有福祉特质的专业人才积累经验,也为地方福祉事业发展贡献人文力量。(撰稿:侯卓君、杨寄禹、孙铭璐 编辑:李敬伟)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