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国际学生“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深圳大学及长沙理工大学联合开展“中文+黔绣技艺研习”特色课程活动,来自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11个国家的 21 名国际学生,走进坐落于铜仁古城的黔绣馆,沉浸式体验黔绣技艺,在针丝交错间感受贵州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听铜城故事,探黔绣源流
在非遗传承人杨丽老师的引导下,国际学生们首先走进展厅,开启非遗文化探寻之旅。馆长介绍,苗绣是苗族无文字时期的“活态史书”,以绚烂纹样记录历史传说、生活场景,针脚间藏民族记忆,是苗族文化传承的珍贵载体。黔绣馆不仅是展示非遗文化的窗口,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活态传习所”,长期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妇女提供黔绣技艺订单式培训,已带动数名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让传统技艺成为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坐传统织机,连中外情谊
清脆的机杼声在展厅内响起,4名国际学生坐上传统斜织机,体验织布技艺。来自越南的学生TRAN THI HA,起初踩踏板、递梭子的动作略显生疏,在绣娘的耐心指导下,她逐渐掌握技巧,木梭在经线间灵活穿梭,动作愈发娴熟。“原来一块布需要这么多步骤,中国传统手艺太神奇了!”她感慨道。其他学生围在织机旁,或认真观察,或轻声交流,不时用手机记录下这一有趣的体验瞬间,中外青年的友谊也在悄然升温。
学叶脉刺绣,传非遗薪火
织机体验结束后,国际学生们来到“叶脉绣”专属课堂。杨丽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叶脉的处理过程:“先将紫荆叶脉用皂角水煮软,再用猪胰子反复揉制,去除叶肉后,留下的叶脉薄如蝉翼却坚韧如丝绸。”随后,她手把手教学生穿针、打结、藏线头,翠绿色的涤纶丝顺着叶脉纹理起伏游走,“沙沙”的针线声成为课堂里最动听的旋律。经过两小时的沉浸式创作,21名国际学生均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叶脉绣作品,绣面上精心绣制的正是他们在中国使用的中文姓氏。
此次“中文+黔绣技艺研习”课程,不仅让国际学生掌握了基础的黔绣技能,更让他们通过中文沟通深入理解了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故事。从聆听文化故事到亲手体验技艺,国际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成为黔绣文化的“年轻传承人”与“国际传播者”。
未来,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以“知行贵州”项目为载体,加强与深圳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在“中文+职业体验”课程体系化建设。以非遗技艺为纽带,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来华留学生全方位感知中国文化,让更多国际青年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