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光”点亮红巷里的思政金课——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范式

为进一步助推“大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学优势与武汉革命博物馆“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示范引领作用,10月25日,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北建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携手藏龙三小、龙泉小学、藏龙中学、武汉市燃气学校、武汉市建设学校,以“以文化之光 铸强国之魂”为主题,在武汉革命博物馆联合开展“红巷里的思政课”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作为湖北建院《建筑中国》思政金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红色资源活化”模式,将课堂搬进革命旧址,让红色文化在沉浸式教学中焕发时代光芒。湖北建院党委书记程超胜、副书记胡俊全程参与活动,与师生共同追寻红色记忆,感悟思想伟力。

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等红色场馆,大中小学师生百余人在湖北建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革命博物馆志愿宣讲团的引领下,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思政课”。宣讲员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通过情景化讲述、互动式问答,将历史场景鲜活再现,让师生们在润物无声中接受精神洗礼,深刻领悟信仰的力量。活动现场,不同学段学生或凝神聆听或认真记录,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承。

活动期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围绕“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教学集体备课会。会上,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们聚焦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紧扣“一体化”核心,探索跨学段教学衔接新路径:湖北建院万微老师提出要将红色资源融入“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体系,探索构建“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体验+校外红色研修”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藏龙中学彭正雄老师立足武汉红色底蕴,提出通过“深挖红色故事、创新教学形式、贴合学情设计”,让红色文化从历史走进课堂,从教材融入生活;龙泉小学刘璇熠老师提出思政教育需从儿童认知的特点出发,让学生在“课本里挖故事”“教室外找答案”“活动中做作业”;藏龙第三小学涂成文老师提出要依托湖北、武汉的红色资源优势,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和抗疫精神的“红色基因”生动地植入儿童五彩的世界,使其可感、可触、可践行。

作为活动亮点,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金课程组与武汉革命博物馆的“红巷苗苗”宣讲团合作联袂呈现《建筑中国》第三讲精彩课程。这堂课以“专业、青春、童声”为关键词,苏金旺老师从武汉城市的变迁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让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的关联跃然眼前;青马班学子罗成璐结合自身专业,探讨红色文化对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的精神滋养;“红巷苗苗”小队员们以充满童真的表达,讲述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

此次“红巷里的思政课”是湖北建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构建“资源共享、课程共研、活动共办、师资共育”的协同机制,有效打破学段壁垒,推动红色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历史场景向教育场景延伸。

未来,湖北建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持续深化与红色教育基地的战略合作,不断探索创新“思政金课+红色实践”育人模式;以红色文化为纽带,着力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育人新生态,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华,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服务湖北支点建设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文 万微/图 范朋颖)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