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多项成果助力煤炭行业绿色转型与人才培养

“智能化指挥控制中心轻点启动键,智能采煤机缓缓向前,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支护,煤炭落入刮板运输机向外运出……”在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煤矿智能开采实训基地,教师的讲解配合模拟的井下场景正让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的58名学生沉浸式感受智能化矿山的运作逻辑。这种“教室变车间”的教学模式,是绿色智慧矿山煤炭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破校企壁垒、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在“双碳”战略深入推进与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携手绿色智慧矿山煤炭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主体、行业指导”的协同格局为支撑,正书写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从机制创新到人才培育,从技术攻关到产业赋能,共同体用务实行动搭建起“产学研用”融合桥梁,为绿色智慧矿山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构建协同发展“强磁场”

制度是合作的基石,更是发展的保障。共同体成立之初便聚焦机制建设,制定《集团章程》《成员单位管理制度》等12项核心制度,通过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及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分层决策体系,明确权责边界与运行流程,形成“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管理闭环。学院作为牵头单位更将共同体工作纳入年度规划与考核,通过定期组织年会、技能大赛等活动搭建沟通桥梁,配合数字信息共享平台的建成,实现企业需求与院校资源的精准对接。这种“制度+平台”的双轮驱动模式,吸引了开滦集团、华北理工大学等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深度参与。截至目前,共同体已聚集数十家成员单位,构建起覆盖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的全链条合作生态,为产教融合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打造人才培养“直通车”

“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围着岗位转”,共同体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3+2”贯通培养等多元路径,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在煤矿智能开采技术等核心专业群,学院与开滦集团联合构建“两依托、四平台、四层次、五融合”育人模式,依托企业大师工作室与高水平实训基地,实现“岗课赛证”深度融通。其中,“2348”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让学生以“企业员工+在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参与生产实践,有效破解工学矛盾。为破解高危岗位实训难题,共同体联合打造省级煤矿智能开采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79 门在线开放课程与24个“线上+线下”培训资源包,建成包含22个煤炭安全与技能仿真实训项目的虚拟仿真平台,覆盖5个专业并支撑4项省级技能大赛。共同体积极承办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技术应用赛项省赛、河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生产事故应急救援赛项等各类赛事,持续以赛促教,推动学生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双提升。同时,中高职“3+2”贯通培养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26年转段人数将达1200人,较2025年实现翻倍增长,为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

激活产业升级“动力源”

产教融合的深度,决定产业升级的高度。学院携手共同体以华北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开滦集团等为核心组建创新团队,聚焦煤矿瓦斯高效抽采、灾害预测预报等关键领域联合攻关,三年来斩获 20余项专利,1个科研项目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起草发布重要代表性标准2项,新增产能84万吨,抽采瓦斯发电544万千瓦时,实现安全保障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总投资3100万元的煤矿智能开采实训基地,更通过河北省矿山智能化开采技术重点实验室验收,成为技术转化、技能培训的重要载体。在服务企业转型方面,学院携手共同体承办企业液压支架工、采掘电钳工、运输机等多个工种的技术比武,结合采煤机智能化控制、工作面多路组合开关等煤矿智能化开采及安全生产相关技术项目定制培训内容,累计开展非学历培训9万余人天,培训企业员工6万余人次,助力产业工人技能升级。这种“院校研发+企业转化+人才支撑”的创新链条,正成为煤炭行业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免责声明:
中国教育之窗网站信息主要来源于各院校官网,网友投稿,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各学校。转载需注明来源网站。
本站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属于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等目的,并不意味看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的稿涉及到了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