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至,年味浓,但四川农业大学学子实践脚步仍未停歇,尤其在创新创业领域,深入企业、乡村、学校等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类实践活动,呈现出一派似锦年华,为春节增添福彩。
思维创新:寻发展新模式
来自管理学院的“社长谦逊对合作社产品创新的影响”团队来到峨眉山市忠和菌业专业合作社对合作社社长展开调研。合作社成员皆是农民,主要从事食用菌(金针菇)的种植和销售,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实现“六统一”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团队了解到在社长的带领下,合作社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销售市场,现在合作社已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平台,进一步地,合作社还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文化,不断创新产品、创新销售模式,为当地农民、大学生带来多个就业机会。
来自农学院的“川米图强”团队走进崇州市及大邑县安仁镇,实地深入了解大邑县“优质粮食工程”与崇州市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团队了解到崇州市创新推行“1+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技术、服务、品牌的联合打造下,发展出了适应当地的现代化农业模式;而在安仁镇的耘丰烘干中心与兴元烘干中心,团队了解到产学合作模式及合作社的利益共同体关系,真正实现了农户与公司的互赢。通过此次实践,加深了团队对农业发展模式的认识,探寻农业新发展。
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助创”团队就如何发现创业“金点子”与优秀创业人士展开讨论。团队了解到,首先就是要从生活中发现创业商机,发现商机就是不断解决生活难题的过程,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如果你能够有效的解决,就是商机;其次,就是要不断开阔视野,要时时关注外界各种消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当下热点入手寻求机会。
技术创新:求创业新机遇
来自水利水电学院的“农业灌溉寻访”团队将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创青春比赛相结合,前往成都、简阳、德阳、宜宾等地的花卉种植基地,实地走访展开调研活动。团队实地考察花卉种植现状,了解花卉基地采用的灌溉方式、灌溉效率及花卉存活率等,并和部分基地交流沟通试用创青春比赛项目装置对基地部分花卉进行灌溉,分析创青春项目装置相比于现有灌溉方式的优势以及对灌溉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接下来,团队还将与基地加强交流合作,并计划将该项目装置运用于精准扶贫中,使其深入雅安、德阳部分农村。
园林业发展迅猛,经济效益颇高。来自资源学院的“知农圆梦”实践团队走访了成都郫县成利花木场,实地调研园林业创业的情况。成利花木是郫县进入园艺业较早的企业,具有丰富的经验,团队通过实地参观、采访、查阅资料,对花木场的商业流程及园艺技术进行了深入了解。
旅游学院的“367”团队前往都江堰市对快递包装展开了调研,希冀探索快递包装“一次性”问题,设计环保包装缓解资源浪费。团队瞄准接触快递包装最多的网购消费者群体,前往喷泉广场、百伦广场和离堆公园车站三个人流汇聚之处发放问卷,了解人们眼中的快递包装。接下来,团队还将整理分析问卷结果,从环保入手,创新设计快递环保包装。
此外,信息工程学院“小虎队”团队前往阿坝展开创业实习活动,人文学院“人力资源专员实习”团队在四川亚丁胡杨有限公司展开实习。
文化创新:谋就业新路径
近年来,古镇旅游日趋火热,来自风景园林学院的“看见”团队走进成都市黄龙溪古镇,探寻其发展进程及发展模式。团队采访景区商家及居民了解到,大约十年前,这里并没有兴起旅游业,人们都还过着普通生活,随着政府规划开发才渐渐开始吸引游客。在政府扶持下,黄龙溪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保留其原始风貌,打造水乡美景,扶植发展传统产业及文化,形成一座充满古典气息的现代古镇。融合民俗文化与现代商业,黄龙溪古镇吸引大量商家与游客,带动当地经济走向繁荣,解决了当地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
来自机电学院的“青雅小康行”团队来到雅安市雨城区大兴镇对当地茶产业展开调研。当地本着“以传统工艺为主,外加新兴技术改进”的原则,致力于茶产业发展,以农夫种植为主,形成种植基地,同时采用边销内销的有机结合,使得茶农们的每一亩种植地年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大大带动当地茶产业发展,使农户在家就能挣钱。目前,当地政府还极力打造“雅茶”生态名片,茶叶销售也逐步从当地买卖过渡到国际平台,真正实现了茶文化的创新,茶产业的发展。
此外,来自资源学院的“阆中寻梦”团队来到宝宁镇,对保宁醋享誉古今,驰名中外,远销欧美、东南亚的奥秘进行解读;来自校团委双创部的成员来到中国藏茶村,探寻茶文化创新发展路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四川农业大学学子利用假期时间,以自身知识技能为支柱,对各行各业进行调查研究,为未来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头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