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我们以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以“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为民族守艺,为文化存根”为宗旨,以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人为目标,南向彩云之南户撒刀之乡,西走甘肃临夏积石山县,从中原浚县泥咕咕到江苏无锡惠山泥人,以传承文化、传习技艺为己任,寻访我国金属工艺、泥塑两大类非物质文化遗存,遍及20余个省市自治区采集、整理30余种国家级非遗资源,开发图文、视频、动画、案例、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27000余项,平台全国在线用户17000余人,最大程度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应用。
“六艺”一体教学实践,探索民族文化传承学校教育新模式
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新探索了职业教育“六艺”一体教学模式。标准化采集加工,为民族文化保护--专业守艺;技艺大师进课堂,为民族文化留根--大师传艺;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民族文化传承--学生学艺;教学模式探索实践,为民族文化创新--师生用艺;创新成果展示应用,为民族文化传播--社会展艺;多元平台联合构建,为民族文化发展--多方弘艺。保护、传承、学习、创新、传播、应用“六维”融合共促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守艺、传艺、学艺、用艺、展艺、弘艺“六艺”一体共育民族文化传承职业人,是民族文化传承学校教育模式的新的探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的群体化,民族文化创新应用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资源平台构建,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按地域性、代表性、现实价值遴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资源载体,资源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沿革。按行业规范采集,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技艺;按企业技术标准制作,资源呈现富媒体、跨终端特性;按教育教学规律开发,资源体现可学、易学、乐学的学习性。联合多家政校企行主持构建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容量、共享型、互动式、持续更新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素材采集选项全,加工整理数量多,应用领域范围宽,媒体类型传播广,学习受众辐射大,数字技术制作精,资源建设质量较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族文化优质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四化”方法运用,有效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
数字化保护,实现民族文化优质资源共享及系统规范整理;教育化传承,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有效对接;应用化实践,提升师资队伍的教科研及专业创作能力;平台化弘艺,助力民族文化“学、研、产、用”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作用、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通过数字化保护、教育化传承、应用化实践、平台化弘艺等“四化”方法,克服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实现民族文化从单一的本体保护向内容保护、技艺传承、大众传播、应用创新等立体化传承与创新转化。促进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产业对接,增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实力,加速构建民族文化智能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环境,拓展民族文化终身教育、大众学习的社会服务能力,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应用提供可借鉴范例。(通讯员:刘正宏 孙磊 陈淑姣 段岩涛 谭坤 钟连盛)
头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