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多元教育 深耕教育未来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湖北文理学院刘群院长访谈:把握新时代 谋划新担当 成就新作为
智慧教育之窗
2018-11-23
www.jyzc.com

编者按:为推动各二级学院贯彻落实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深入了解二级学院发展新思路新目标、优势特色和亮点、落实目标任务的主要举措,湖北文理学院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处、党委宣传部联合对部分二级学院院长进行访谈,特在学校校园网主页和官方微信公众号设立“院长访谈”栏目。现推出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刘群的访谈录。 

问:请您谈谈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学科、师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答: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科,是和学校同龄的院系之一。1998年,三校合并组建襄樊学院,三校的中文专业也随之合并组建新的中文系。2009年,学校院系调整,中文系在保持专业量不变的情况下,更名为文学院。2017年,学校围绕“创建以交通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启动了新一轮的院系调整,文学院更名为文学与传媒学院。从中文科到文传学院,历届领导团队秉承“至诚于中,化育人文”的院训,团结协作,锐意进取,求真务实,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和魄力稳步前行,书写了文传学院一个又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成长篇章。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23名;博士(含在读博士)18名。从学缘分布上看,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知名高校。获批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三个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现聘有两位“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学院设有三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老专业,2001年增设了广播电视学专业,2012年增设了艺术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2018年获批了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这标志着学院的学历教育又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问:和其他学院相比,学院的优势和亮点有哪些?准备在那些领域打造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答:湖北文理学院经历了六十年的办学历程,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各具特色。

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在对省内外地方本科院校文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湖北文理学院专业横跨两学科、三个专业类的专业格局,我们提出“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通过学科交叉、专业复合、三方协同,培养文学与艺术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旨在固化“人文性、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细化了人文、艺术和技术相融汇的课程模块,构建了多元互动、以生为本的“讲、练、展、评”教学模式,建立了校际、校媒、校企“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体制机制。“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为学生院内获得双学位创造了条件,也实现了院内专业间的相互支撑、联动发展和资源共享。本项教学改革成果荣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已有规模效应。学院将对现有的校级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成果提档升级,重在冲击“省”字号头衔。近几年,省级以上的教学项目年年有收获,立项范围由最初的课程类项目,拓展至基地类项目、专业类项目、研究类项目和成果奖励类项目。先后建成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项。这些高档次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项目和成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学术研究水平逐步提高。近几年,我们发挥学院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加强组织督促力度和过程指导力度,借用外聘专家优势,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先后获批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17项,打造了宋玉研究中心、孟浩然研究所、唐诗与襄阳研究所、区域语言文化研究所、语言信息分析与舆情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推出了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系列学术品牌。教师学术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显著提升。

学科建设与时俱进、逐步增容。2007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级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2013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2016年,建设周期结束后,我们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为支撑学科组建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学科群。该学科群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打破院系壁垒,整合优质资源,不同学科“捆绑式”发展,携手并进,形成了集群效益。

问:请您谈谈本届任期内的基本思路(办学思路、工作思路、对未来的展望或前景规划等)。

答:办学思想方面,以创建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为核心,彰显“至诚于中,化育人文”的学院风格,加强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协同培养育人体制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学院在省内影响力。

工作思路方面,学院重点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三个协同,两个围绕”,构建学院工作基本框架

“三个协同”是指教学科研协同、教学学工协同、科研学工协同;“两个围绕”是指围绕国家层面、学校层面的动态谋划学院工作,围绕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学科建设、硕士点建设的现实需求开展人才队伍建设

(2)多调查,勤走动,全面盘点学院工作现状

重点盘点教学现状、科研现状、学科现状、学生现状、教师现状、学院软环境现状等。盘清家底,才能做好自己的规划,找准自己的突破点。

(3)找短板,扬优势,促进学院工作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短板是增量,优势是存量。因此,工作中要实现优劣结合。比如,拓展地方服务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使之接近或触碰学术前沿研究;比如,充分利用院内优质师资资源,完善学生课外实践创新体系;比如,将教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助力“互联网+”时代的课程建设。

(4)划重点,现亮点,推进学院工作点面结合

我们认为,学院的重点工作包括课程建设的时代感、学科排名的提升、专业硕士学位点合格评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获批、专业师资队伍均衡发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品牌效应等。在解决重点工作过程中,通过错位竞争显亮点。我们的想法是一年一个重点一个亮点,解决一个突出问题。

今年是文传学院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新一届的领导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商议的最多的是如何抓住机遇、推动学院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如何理清思路、建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今年暑假,我们召开了院领导和院中层干部参加的干部教育培训班。大家总结了过去几年的成绩,也很坦诚地指出需改进的问题和需弥补的不足。我觉得最欣慰的是,大家集思广益,为学院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毫无保留。所以,我今天的所说的规划或者思路等并非我的一己之言,而是学院管理团队的共同心声。我相信,有这么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勤于思考、勇于担当的关键少数,学院的未来会更美好。我们也期望,在新的时代,有担当,有作为。

问:请您结合学院特点,谈谈任期内工作的目标与举措。以及您将如何带领您的团队实现这些目标?

答:结合学院的学科专业特点,未来几年,我将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等方面来谈。

人才培养方面,继续推进“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育教学体系;坚持差异化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基础和优势,以广播电视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发展重点,以适应媒体融合发展为新的专业增长点的建设框架。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大高层次师资引进的力度;实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实施教师“进行业、进企业”工程,适当引进或聘任行业导师,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比例;汇聚优秀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打造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名师工作室”。

学科与研究生教育方面,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批硕士授权点,学科专业排名明显提升;结合媒介融合的传播生态,创新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协同培养为特征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顺利通过专项评估。

科研工作方面,打造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校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团队;坚持点面结合,拓宽项目申报的多样化渠道;加强教科研指导工作,顶层谋划,精选课题,细化论证,着力打造“三高”(高档次项目、高层次奖励、高水平论文)产品;借智借力,推出有特色的学术品牌。

针对以上工作目标,我们将做好调研,通过现状和目标的对照,找准差距和努力的方向;统筹规划,设计好重点工作和核心工作的“施工图”,稳步推进。

问:作为学院院长,请您谈谈有哪些主要问题制约了学院的快速发展?您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答:目前制约学院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师资队伍的结构性失衡。体现在专业与专业之间、二级学科与二级学科之间的师资并不是完全平衡。高职称、高学历的老师大多集中在中文专业,而新闻专业师资相对要欠缺一些。

第二,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的建设问题。目前,老师的学术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老师们大多数处在一种点状的、个体的研究状态,缺少团队合作的一种动力。

解决以上问题的想法:

第一,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的需求,通过内部调控和对外引进、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办法平衡中文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师资分布。

第二,通过学科方向汇聚团队;因势利导,引导研究领域相近的老师动态式地组建团队。打造有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的科研平台,给老师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这些方面也需要学校给我们提供一些发展空间。

问:请问您平时是如何安排时间来高效完成学院的工作呢?

答:我的时间基本上切分为三块儿:管理工作时间、专业学习时间、休息时间。

我认为,一是合理安排好时间,知道何时该做何事,或者是某个时间以某个方面工作为主。平时上班的时候,我大多数时间用来处理院里的管理工作。周末或者是长假,我更多的时间是用在专业学习上。

二是不让管理工作与专业学习这两块发生冲突,尽量让这两者相互支撑,相互协调。对二级学院的院长来说,实际上我们是一个“双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专业者,管理工作与专业学习尽量不要放在一个相对对立的一个方面来看。我个人感觉,做管理工作让我在宏观思考方面多一些,这一点实际上对我的专业研究是有好处的。在学术研究上的思路也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上,把管理工作当成一个课题、一个项目来做,它也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路径。我认为这两方面是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