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球发布“招贤令”,今年拟再招100名以上博士;由校长赵敏领衔的“分散式污水就地处理和利用技术研究和示范”项目,是温州第一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温州大学申报的“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日前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成为又一个国家级研究中心;今年3月,学校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ESI列全国排名第140位,省内排名第8位……最近,温州大学动作频频,为此,本版专访了温州大学校长赵敏。
记者:赵校长,你好!温大今年面向全球再招百名以上博士的“抢人”动作,引发了温州各界的广泛关注。聚集人才不仅需要“真金白银”看得见的待遇,更需要有让人才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良好环境。对此,温大有什么部署和优势呢?
赵敏:作为温州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的重要一环,温州大学从2017年至2018年,已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145人,其中国家级人才3人。最近,为更好地汇聚优秀人才,成为温州发展更好的智库,学校更启动人才招聘全球动员令,通过政策倾斜、绿色通道加快引进申博重点学科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国家级人才。不久前,我们更是推出新一轮的人才引进与聘任制度改革,针对高层次人才推出一系列优惠。
记者: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接下来温大将如何创新推动学科优势建设,助力温大综合实力更上一层楼?
赵敏:立足“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是温大的办学定位。围绕这一办学定位,我们除了年内计划再引进百名以上博士外,还推出了系列动作:坚持通过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提升学科综合水平,科学规划学科布局;增强科研与创新能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
我们要发挥优势特色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促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专业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着力建设一批“金课”,打造一批“名课程”,不断提高课程质量。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对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支持。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助力温州市“两区”建设,充分发挥温大电气数字化设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的聚合效应,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记者:温大作为地方大学,将如何为地方服务,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赵敏: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温州大学姓“温”,我们始终坚持“立地顶天”的办学理念,为温州做好服务。主要是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战略目标,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产业、生态环保产业、文化时尚产业、国际化提升等提供支持;要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聚焦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发挥人才优势,为企业发展、产业升级转化做出贡献。
目前,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22个省级科研平台、各类创新平台148个,在激光光电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低压电器、新材料、皮革化工、大数据等领域开展特色研究,已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亿元。其中,城镇水污染生态治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被列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蓝藻水华物理喷射处理装置,处理蓝藻水华的能力是日本现有设备的5倍,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记者:作为温州大学的掌门人,您心目中学校未来发展愿景是怎么样的?
赵敏: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温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近几年来,温州大学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一直列全省第7-11名,前不久,学校工程学学科又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至此,学校已有3个学科进入ESI前1%,名列全省第8名。2019年,温大新增一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至此国家级平台达到了3个,目前省级以上高水平创新研发平台总共达到24个,同时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显著,去年学生获得国际级奖项2个,国家级奖项185个,发展成绩令人瞩目。
站在新的起点,温大必须实现新的发展和超越,目标就是要创成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纳入省市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接下来,我们要锚定新目标,抢抓新机遇,齐心协力,克难攻坚,突破瓶颈实现新的发展。希望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温州大学的发展,加强省市级层面的统筹规划,给予政策,真正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更好发挥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报记者:潘舒 畅卓扬)
头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