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恰逢第三十五个教师节,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杨海霞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这个奖项正是对于杨海霞老师这三十六年来在教育事业上,始终传承和弘扬“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的教育理念,潜心教育,立德树人的肯定。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
从1983年21岁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杨海霞已经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36个春秋。
三尺讲台就是她的人生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杨海霞收获满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主持“结构力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四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力学教师,“三育人”先进集体负责人称号等等。但杨海霞却依然谦虚地说,和老一辈教学名师们比起来,自己只是做了一名教师应做的平凡工作。
谈起自己眼中的优秀教师,杨海霞提到了本科时期的老师:中科院院士、著名力学家徐芝纶教授。在她大学期间,徐芝纶教授已经年过七旬,还亲自给本科生讲课,“凡是听过徐老课或者讲座的人,无不为他的讲课所折服!”
杨海霞现在回忆起徐芝纶教授讲课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徐芝纶教授会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讲解层次和表达方式、板书布局和声调以及时间的分配表,使课程教学做到“单刀直入”、启而有发、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当学生的时候,只是觉得每次听完徐老的课后,难懂的力学知识和概念学起来很容易,当了老师以后才发现,能够让学生这么容易掌握枯燥、难懂的力学概念和公式,全靠徐老讲课的艺术!”也正是徐芝纶教授精湛的讲课艺术,感染了包括杨海霞在内的全体同学,坚定了她做教师的理想。
1983年,杨海霞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进入了在徐芝纶教授领导下建成的结构力学教研室,而徐芝纶教授的座右铭“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一直伴随着杨海霞的任教生涯。
“徐老一直认为,要讲好一门课,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内容下功夫钻研,要深刻理解,全面掌握。”杨海霞提到,徐芝纶教授的著文《怎样提高课堂教授的质量》,就是他一生精益求精授课的精辟总结,影响着包括杨海霞在内的许多青年教师,徐芝纶教授在文中总结的“掌握课程内容,了解学生情况,适当安排教材,认真准备讲稿,做好默讲试讲,注意表达方式,及时检查改进,不断努力提高”等八方面的经验体会,已经成为许多青年教师掌握课堂教授艺术的入门教材。
采访中,杨海霞还和我们分享了她刚留校任教时候的趣事儿,“当时我们青年教师都是从助教干起,先随堂听课,再进行试讲,接着从习题课开始讲起,再进行部分章节的讲课,最后才能独立讲授一门课程,而从听课到真正独立讲授一门课程起码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面对着结构力学教研室老一辈教师的严格训练,杨海霞回忆,刚走上讲台那段时间经常晚上从梦中惊醒,“做梦梦到自己上课忘记带讲稿,火急火燎地回去拿,急得满头大汗,醒来才发现是虚惊一场。”杨海霞说,当时自己可以说是每一分每一秒脑袋里的弦都是紧绷着的,对待教学不敢有丝毫松懈。
除了在教学上精益求精以外,杨海霞还提到徐芝纶教授在教材上也不断创新,同样力求精益求精,这也深深地影响着她。不管是力学领域最经典的教材《弹性力学》,还是我国第一部有限单元法专著《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徐芝纶教授都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即使读者的数学或者力学功底不够好,也能相对容易地读懂。”杨海霞介绍。
除了采访中杨海霞反复提到的徐芝纶教授,杨海霞还深情回忆了力学系老一辈教师对她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教授《理论力学》课程的吴永祯教授,教授《材料力学》课程的林见教授,教授《有限单元法》的姜弘道教授,以及教授《结构力学》的赵光恒教授、杨仲侯教授和卓家寿教授等。
从教三十六年,不论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杨海霞始终热爱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以前辈们为榜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潜心教学,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强化概念,培养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如今,杨海霞主要承担大禹学院的教学任务,她根据大禹学院每个班仅有20多人的小班化教学特点, “很适合开展研究式和讨论式教学”,率先在她所教授的结构力学课程中开展了“翻转课堂+MOOC”的教学实践,2013 级水工大禹班的黄进同学为此特地写了一首长诗“睿力挽峰行 ——《结构力学》翻转课堂有感”,其前记写到:岁在乙未,身居河海大禹水工学子之列。值结构力学之修习,师于杨海霞恩师帷下,恰逢吾师推展课堂之翻转,奇颖别致,体例犹新。以众生躬身亲探讲授为主,辅以师评优化,破传统师教生学之呆板,申自主猎知求学之本身,虽亦存生学耗时较多之不足,然整体实为辟新求知之异法。期间,潜心力学,索知探奇,深感力学之精妙……”
这也正是杨海霞提出的“强化概念,培养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教学理念的实践成果,杨海霞补充道:“学生学习力学课程时,往往以为学会方法,能做力学计算题、会考试就行。结构力学课程中计算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原理、概念的掌握,定性分析问题能力、数值计算能力、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都是不可缺失的”。
2002年,杨海霞作为结构力学教研室负责人提出了创建结构力学实验室的设想,得到了力学基地的立项支持。从零开始,经过两年的努力,就对学生开出了结构静动力学实验,还利用结构力学实验室,指导了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学生们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2007年,结构力学实验室与其他力学实验室一起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为了加强学生的概念和能力训练,杨海霞还主编了教材《结构力学学习指导——概念和能力训练》,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一般的教材和讲课中,计算出结构的内力、再画出内力图就结束了。”而杨海霞在教学中的教学改革特色则增加了结构计算结果的分析,分析结构的受力规律,分析结构如何“完成”承受荷载、传递荷载的任务以及分析结构的合理性。培养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联系工程结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很多工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很扎实,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特点,为了让他们能够日后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杨海霞还在她的课堂上鼓励学生们多发言,并且将课堂发言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分,“一般学期刚开始,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一开始我会刻意设计一些课堂发言机会,比如学生擅长的的计算问题,而随着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我会再设计一些思考难度稍大或者表述不易的问题,涉及阐述性、分析性或者研究性的问题来提问,到学期末,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大家举手抢答的情况,因为有这样优秀的平时上课讨论和发言成绩,很难学的结构力学,总成绩大大提高,100分会有好几个!”杨海霞老师不无自豪地说。
作为任课教师,杨海霞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指导他们进行课外研究活动,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少数民族生,她课后抽时间给他们补课。曾经有外班的学生,跑到她任教的班级听课,有考研的学生找她来答疑,她始终都是满腔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
作为班导师,杨海霞在思想、学业和生活各方面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曾经深夜送同学去医院急诊;帮身体有残疾、家庭、学业困难的同学解决生活和思想问题,使其顺利毕业,找到稳定的工作;也曾请因家庭困难,春节没回家的同学到家里吃年夜饭。杨海霞和我们透露,她做班导师带的力学99届学生,近期在和她商议毕业20年返校事宜,她是这个班QQ群、微信群里唯一的老师,马上要见到毕业20年的学生们,她也很激动。
“不忘教育初心,方得育人始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时代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而高校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培养人才?这是杨海霞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潮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在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杨海霞以及她所在的工程力学教学团队一直走在教改的前列。30多年来,杨海霞对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改革和实践,不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
早在1997年初,杨海霞老师就提出了研制《结构力学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思,该课件于2001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该课件的研制最早实现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当时以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的设想,开创了相关课程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先河。她曾多次在全国结构力学教学会议和力学基地示范和辐射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在此基础上,杨海霞又主持建成了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网站和结构力学国家精品课程、结构力学国家共享资源课程,为全国结构力学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
杨海霞说结构力学国家精品课程升级为国家共享资源课程,仅仅实现了精品教学资源的共享,现在她主持建设的结构力学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已经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线,这是深度共享,是优质资源加教学过程的共享。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不仅来自包括台湾高校的全国60多所学校,还有的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线开放课程突破传统空间和时间的教学过程,打破了在校学生的围墙,给社会学习者提供了机会。“还有学生不知道怎么找到我的邮箱和手机号,给我发来邮件,加我微信,也没啥事,就是说,网上看了我的教学视频,很受益!教师的作用、能量、影响力被现代信息技术放大了。”杨海霞幽默地说,“这辈子选择做教师,‘人间值得’!”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教学教研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杨海霞甘为人梯,担任工程力学系主任以来,她把从教以来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领域走得更稳、更远。同时,作为主要骨干和负责人,她也带领着工程力学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果在2015年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2018年年专业建设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杨海霞一直鼓励团队里的青年教师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师们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随堂听课、试讲,不断打磨教学片断,让青年教师们能够更加自信和从容地站上讲台。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水利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工程力学系的周婕老师获得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组特等奖。
“其实,一开始周婕老师在院内选拔的时候都没有报名,我觉得周老师虽然年轻,但是在讲课上很有潜力,所以一直鼓励她报名这次竞赛。”杨海霞介绍,为了这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系里组织了多次的赛前试讲,不仅仅是系里面的资深、骨干教师进行点评,对于周婕老师的试讲提出意见,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其他学院的教学名师来进行点评和指导。最终,周婕老师从来自全国67所高校的136名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组特等奖的好成绩。
另一方面,杨海霞也鼓励青年教师们利用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的契机,进行更多教学上的研究,将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更好地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杨海霞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一直提到“不忘教育初心”,她也一直用徐芝纶教授的座右铭“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来要求青年教师们,“一方面要‘站好讲台’,认真钻研教学内容,不断总结、打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反映在教学中,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包括学术科研在内的多方面能力。”(通讯员:李婉婷 杨海霞 刘照昕 柏蓉)
头条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