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多元教育 深耕教育未来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课程:从校本走向生本
智慧教育之窗
2019-11-01
www.jyzc.com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使课程资源更加丰富,课程内容更能体现地域特点,同时也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路径,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这对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我们在实践中却逐渐发现,尽管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校本课程的构建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也就是说,课程的开发往往反映的是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存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以“问题库构建”为载体,探索实施了生本化课程。

问题库的构建是生本化课程实施的基础。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自然、社会的认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建立问题资源库。对于学生而言,这个过程是简单的,因为好奇心本身就是孩子的专利,他们的心中总装着无数为什么——但这些问题中能够形成课程资源的却微乎其微。所以建立问题库的核心要素不是收集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事物或者自然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问题,进而形成综合化、立体化、系列化资源库。说到底,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同时更是培养学生立体化思维意识和思考能力的过程。

例如:玩陀螺游戏在学校风靡一时,各种形式的陀螺价位差别很大,教师就根据这一现象组织学生开发“玩陀螺”课程。教师首先出示一个塑料瓶盖和一根火柴棒,然后组装一个陀螺,学生感到很惊奇,这是什么呢?老师在桌上转动,教室内立即沸腾,“还有这样的陀螺”?于是,师生一起制作陀螺、玩陀螺,之后教师便引导学生根据陀螺提问题。学生问:这是不是最原始的陀螺?我们买的陀螺是不是都是由它发展而来的?陀螺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陀螺有什么其他作用吗?为什么有的陀螺转动的时间长……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整理归纳为:陀螺的起源、陀螺的发展、陀螺的应用及陀螺转动时间的研究等几个模块内容。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针对陀螺转动时间长短的研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深入剖析,提出猜想:陀螺转动时间的长短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是不是与桌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是不是与转子的材料有关?是不是与转子的形状有关?是不是与转轴底端的圆滑程度有关……共计120多个问题。

玩陀螺——一个简单的游戏,生发的课程资源在部分科目中只用一两个课时就能完成,但是在这里,教师和学生从问题出发,生成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最生动的课程资源,而这些资源完全来自于学生,岂是仅用几个课时就能完成的?正是借助这种思路,我们开设了植物喝水、豆子的学问、树叶的奥秘、鸡蛋撞地球、纸的秘密20余项生本课程。

依托生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环境教育等内容相互整合,在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让孩子能够真正自由选择属于自己的课程,使课程完全构建于孩子的生活基础之上,密切了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逐渐认识到,生本课程的核心思想就是充分尊重学生。我们一直倡导“把学生的问题当作生动的课程资源”,可是真正将这句话落实的又有几人呢?面对学生提出的学科学习之外的问题,教师是置之不理、随心敷衍,还是坐下来认真倾听并帮着分析?我们都说“要尊重孩子”“要培养孩子的个性”,可是如果连孩子的问题都不能认真对待,又何谈尊重呢?

其实,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就是让孩子自由成长,就是让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教师那里得到满足。牛顿不就是因为“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最终探究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吗?瓦特不就是因为“为什么水开了壶盖就会上下跳动”,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吗?今天,谁又能保证我们身边的孩子不会有牛顿和瓦特式的人物呢?

生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对于传统的课程形态和课程模式都是一种挑战。其一是打破了固定的班级授课模式——因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一样,选择的课程也不一样,课程实施的形式也就千差万别,所以不可能都在同一间教室里按部就班地听课学习——走班制让不同班级的孩子根据相同的兴趣走在一起。其二是打破了原有的教师授课模式,生本课程的实施强调“导师制”,即每位教师在问题库中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一项课程内容在校内公布,学生则根据学校开出的课程内容自由选择导师。其三是打破了传统的“以本授课”模式,任课教师手中都有一本自编的教材,有的甚至几年没有变化,生本课程只需要教师在学期初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即指导计划),具体到每课时做什么,具体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等内容,完全尊重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所以说到底,“生本”课程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校本”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课程的意志是以学生为主体而确立的。

课程,从校本走向生本,必然成为一种趋势。(作者:赵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