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多元教育 深耕教育未来
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目标导引下的语文深度学习
智慧教育之窗
2020-05-15
www.jyzc.com

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深度学习”这一问题。在我看来,走向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对学习活动的优化设计,不要因知识的难易而忽视教学设计或减少教学环节;对学生来说,则是要对知识的把握理解深刻到位,能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一次应用文写作练习中,我问学生是否会演讲稿的格式,有些学生表示会,有些学生表示不会。于是,我先口头强调演讲稿的形式:开头称呼顶格写;另起一行空两格,紧跟问候语;之后眉目清晰来正文;礼貌周全结束语“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为了加深印象,我又投影展示了一篇演讲稿范文,大部分学生纷纷表示已经清楚。

没过几天的模拟考试,其中一个内容是根据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我自信地认为学生不会再出问题。没想到考试结束,我发现全班54名学生,仅演讲稿格式出错的就达22人:有的缺称呼,有的不空格,有的忘了结束语……然后,我把出错的学生一一找来,更正其不同的错,又再次强调演讲稿的格式。几天后,二次模拟仍然是演讲稿写作。我迫不及待地把作文先看了一下,不无遗憾地发现,全班仍有4名学生在演讲稿格式方面出了差错。

无独有偶,这次考试第14题的选项涉及曾经讲过的一个知识点——以景结情,仍有24名学生出错。考前,有学生问“以景结情是怎么回事”?我给予了详尽解释:以景结情是古诗文结尾时常用的一种技巧,往往是在议论或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而转为写景,用景物来传达、暗示作者的感情与寄托,让读者驰骋想象,体味意境,使诗文含蓄蕴藉、意犹未尽、耐人寻味。比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高高秋月照长城”之句,前三句叙事抒情,这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学生虽然当时说明白了,但考试就是最好的试金石,是深度学习还是浅层学习,一考便知。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教师,潜意识里也许觉得这个知识点很简单,以为随便一讲学生就能接受理解。作为学生,看到老师有些随意对待,潜意识里也认为这个知识点比较容易。因此在学习时注意力就没有那么集中,导致印象不深刻,所以简单的问题出差错就不难理解了。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有深度学习的意识,教师多费点心思,精心设计学习过程与环节;学生全力以赴,加深学习印象,也许我们就能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改进,就“以景结情”这个知识点,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以景结情”的写作手法。其次,为了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为学生安排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任务一,阅读几首以景结情的古诗词,赏析其结尾句,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景与情具有怎样的关系?任务二,根据任务一的学习体会,用你自己的话给“以景结情”下一个定义。任务三,揣摩下列诗词的结尾句,找出以景结情的句子。任务四,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写一首古体诗或短小现代诗,当堂完成并在同学之间交流展示。

这就是“目标导引+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深度学习典型案例。所谓目标导引,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确定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将目标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引;所谓任务驱动,是指为达成学习目标,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所有的学习任务都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设定,都由学生来完成。这样的深度学习,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嘴,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将“讲”堂变为“学”堂。(作者:褚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