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多元教育 深耕教育未来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浙江海洋大学“乡村文博”实践调研团:数字赋能文博 共绘乡土画卷
浙江海洋大学
2024-08-07
www.jyzc.com

海岸线逐渐模糊,花鸟岛缓缓于视线中淡去。“远东第一灯塔”花鸟灯塔矗立岛上,百余年来见证着中国航海历史的风云变迁,同样见证了浙江海洋大学“乡村文博”实践调研团走访舟山27家乡村博物馆圆满结束。

近年来,“文博热”从城市延伸至乡间,有别于大众对博物馆“高大上”的印象,浙江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目前已建成乡村博物馆776家。2024年7月,历经一年,浙江海洋大学“乡村文博”实践调研团走遍15个小岛,走访了舟山全部27家省级乡村博物馆。他们以底片与笔触定格海岛渔村历史,探寻那些被岁月珍藏的记忆。

走一路讲一路 让乡村记忆更具象

春夏秋冬,四时有序。打造乡村博物馆的初衷,正是以物寻根,守护好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为探寻渔业之城的历史痕迹,深入了解海洋文化的内涵,实践调研团成员先后走访了嵊山渔俗风情馆、漳州渔文化博物馆等地。嵊山岛是我国沿海最东部的住人岛屿,如今已成为新兴的耕海牧渔创业园区。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樟州渔村是舟山海洋文化典型代表,漳州渔文化博物馆更是渔业发展的珍贵见证,它承载着渔民的智慧与汗水,现如今已然成为现代史料科普、传承着樟州渔人精神的思想教育基地。

蚂蚁岛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走进这里,如同走进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调研至蚂蚁岛村史陈列馆的时候,丰富的文字资料、历史照片、实物展示、亲历者口述视频,实践调研团成员王昊秋不禁感慨道:“展厅内,一份份手写文献、一个个手工模型、一件件独特工具让大家切实感受到‘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

数字赋能乡博 从留下来到“活”起来

乡村博物馆不光要通过老物件与老照片等展品呈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同样需要数字赋能文博,打造沉浸体验新空间。实践调研团成员来到枸杞贻贝产业体验馆,伴随着感应门的开启,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不同传统展示方式的智慧大厅,凭借一块平板,便可以直接控制整座博物馆的灯光、空调、展示电视,令人目不暇接。实践调研团成员近距离欣赏野生贻贝采集制成干品,实地感受贻贝与枸杞岛的前世渊源与今生羁绊。“智慧触控大屏带来的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交互,更是震撼的枸杞乡与贻贝的故事。”实践调研团成员朱艺力说道。

“落花生,出沙洋,鲜食最佳”。实践调研团步入岱山东沙洋花生展示馆,数字化展博人眼球,科技的力量生动还原了“沙洋晒生”的生长制作过程,令成员们感受到工艺的成熟精妙。

微光晨曦,田园悠香。实践调研团奔赴展茅五匠馆,感受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延续。精于工,匠于心,展馆承载着千年华夏文化的记忆,积淀出丰厚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内涵,为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实践调研团结合木匠,石匠,泥水匠,船匠,篾匠的特点,设计了新的IP文创,将文创融入实践过程,诉述独属于它们的故事。

春风始万物生 自我造血延续生命力

夏意渐浓,在海风轻拂的揽月湖畔,出发乡村博物馆的队伍人头攒动。7月11日下午,浙江海洋大学“乡村文博”实践调研团携手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同学一同奔赴舟山乡村博物馆,现场观摩并体验了舟山渔民编渔绳、搓草绳、磨虾粉的过程。

十指能演百态情,一口道尽人间事,实践调研团还在双桥木偶展陈馆现场观摩布袋木偶戏。放眼至乡村博物馆的整体生态,不仅仅强调“嵌入”,更要追求“融入”。浙江海洋大学“乡村文博”实践调研团在三下乡的活动中完成了从“参与者”到“组织者”的身份转换。七月中旬,实践调研团成员带领江西少数民族学生前往三毛祖居陈列馆,了解三毛不同寻常的生平经历,感受那自由不羁的灵魂;七月下旬,实践调研团成员与台湾同胞一同参与乡村博物馆的调研当中,感悟舟山发展,汲取奋斗精神。

用老物件记录乡愁、以旧时光温润人心,这是乡村文博场馆的独特功能。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塑魂。经调研采访,实践调研团也发现舟山乡村博物馆建设仍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有着文化参与性活动不多、宣传力度不大、游客人数较少、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需从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探索运营管理新模式,实现有序发展等方面进行自我革新,向着多元立体方向发展。现阶段实践调研团根据采集的素材已陆续推出乡村有个博物馆系列短视频27个。

下一步,团队将会前往浙江各个城市探访省级星级乡村博物馆,继续完善调研报告、学习优秀经验、传播乡村博物馆建设故事,为乡村文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作者:王昊秋)